孩子为何自卑不自信(上)

136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孩子为何自卑不自信(上)

 

在心理行业呆久了,看的书和听的故事越多,我就越发现——很多内心问题的原罪,都是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苛的自我要求:要优秀、做好人、不能犯错。。。。。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有的人偏执,有的人抑郁,有的人分裂。于是我经常在文章里鼓励大家放松一些:不优秀/不如人意/犯点错,也没关系。但很多朋友看完,很困惑:明明就有关系呀。

 

我不优秀,怎么在社会竞争中混口饭吃?我不优秀,父母和老师怎么会肯定我?我不优秀,就上不了好的学校、公司?我不优秀,怎么可能吸引另一半呢?这些困惑很合理。纵使,过于追求优秀,让人心理不健康。但确实只有更优秀,才能更适应生存,得到更多的爱和认同。自我逼迫的优秀vs健康的自我接纳,似乎形成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写一篇文章来做澄清。追求优秀不一定会带来内心问题,我们真正的内心冲突,是源自一种从小根植内心的功利式审美:一个人能得到多少爱、欣赏和认同,取决于ta有多优秀。你优秀,我亲近你,否则,我就冷落你;你优秀,我就认可你,否则,我就贬低你。优秀的程度,定义了我们的价值,也决定了我们互相对待的方式。不可否认,这个批判标准在社会中真实可见。在社会竞争中,优秀的确很重要。不优秀的弊端,随处可见:不优秀,就无法获得更高的工资;分数低,就无法进入学霸密集的名校;拖后腿,就只能被同事批评。。。。。。

 

如果我不优秀,我就会担心:别人会不会不喜欢我;别人会不会不被我吸引;别人会不会觉得我没用。。。。只有我优秀了,一切才会好起来了。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竞争的规则有效地激励了努力的人,维护了每个人付出与收获的公平。而真正造成问题的是,在社会环境的熏陶下,我们把优秀当做最重要的护身符,习惯性地用它来定义人的价值。并把这种社会的功利审美,带回到家里去。却不知,一旦把社会竞争的规则,放入了我们的个人生活和情感,会带来多大的代价。很多父母们,为了让孩子们更适应社会,也为了让自己变成一个优秀的父母,在别人更有面子有地位,用尽各种方式去让孩子优秀。于是,在最能获得爱和安全感的家庭里,却用了最残忍的适者生存法则:偏爱成绩好的孩子,给他更多的关心;考好了全家开心,奖励孩子;考不好,这个家庭氛围都沮丧等等。。。。。。

 

这会让我们从小就感到一种绝望:我,不会无缘无故被爱。除非变得优秀。这种经历会在日后的学校、社会中得到验证和强化。优秀,变成了一个人行走江湖的武器和防御。但也给人的内心落下了很大的缺口:真实的我不配爱,只有优秀才配爱。所以要不断逼着自己优秀,才可以不那么战战兢兢。这成了现代人内心冲突的一个重要来源。著名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老师,曾分享过一个故事。有一名女性来访者在咨询中问他:如果给我打分,100分是满分,你会打多少分?曾老师那一刻觉得很突然。因为这似乎意味着,要抹去这个人立体的各个方面,而把她放在一个扁平的优秀刻度表上,功利地评价她的好坏。咨询师们一般不愿意这样做。但这种打分方式,在这名女性来访者看来,再正常不过。

 

原来,她一直生活在一个比较苛刻的家庭里,有一对很功利的父母亲。他们给她灌输了这样一个观念:你如果是90分,我就爱你90%。你如果只有20分,我只有20%的爱会给你。如果你因为一些原因,例如考低分、发生车祸,变成一个不如人意的人,那么我可能就会少爱你一些。所以,她在曾老师面前提出这个需求,本质上是:她需要这个分数,来确认自己的价值,确认自己可以被爱的程度。这样的评判方式,在职场上无可厚非。但放在家庭、爱情、友情中,就太恐怖了。尤其是发生在一个人的早年生长环境中。加州大学的大卫·伯恩斯博士,曾对完美主义的父母做过研究。他发现,这些父母很难纯粹地奖励孩子的行为。并且,一旦孩子做错或做得不够好,他们就会很不满,甚至收回对孩子的关爱。这样的方式,也发生在追求优秀的父母身上。孩子不优秀,就收回爱。即使孩子表现优秀,他们也会在赞扬之后,加上一个魔鬼般的“但是”:这次很好,但你可以做得更好。潜台词就是:你还不够好。于是从小我们学会了,要获得足够的爱和关注,必须不断追逐优秀。无论怎么追,都很难够到父母的优秀标准,所以只能疲于奔命。一旦这个模式根植内心,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这种用优秀换取爱的驯养方式,有什么后果呢?

 

首先,优秀变成了一种自我强迫。

 

从精神分析学派上看,我们早年和父母的互动方式,会内化到我们日后的人格中。那个总是提醒我们优秀的父母,会内化成我们的内在声音。在很多场景中冒出来,提醒、鞭策、审判我们。一位读者给我们留言:有一次她在家里不小心搞砸了一件小事。老公和孩子都没有怪她,但她自己那一刻特别自责:我怎么这种低级的错误还会犯;我怎么那么没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我怎么老是这样。。。。。当她冷静下来,才意识到:原来这个不时出现的责怪声,就是小时候妈妈的声音。一样的语气,一样的凶狠。在每次搞砸、放松、快乐的那一瞬间,这个声音就会出现。批评她,让她觉得自己很糟糕;催促她,让她不敢放松。。。。。。优秀,不是一种自发的追求。而是变成了一种对批评的防御,以及,习惯性的自我逼迫。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19-12-18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0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