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与孩子沟通交流?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如何正确与孩子沟通交流?
在家庭环境里,如果家庭成员之间没有沟通,整个家庭氛围就会充满紧张和焦虑,也正是因为缺少了沟通,亲子之间才会有了更多的不愉快。很多父母都抱怨自己无法和孩子进行沟通,很多孩子也经常会说和父母没有共同语言。“血浓于水”,父与子、母与女这种父子和母子关系是世上最亲近的关系,是任何关系所不能替代的。可是,很多问题的产生也恰恰因为这种亲密关系。当下,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关系——我们以为熟悉、却又陌生的亲密关系。
沟通对于家长与孩子来说从不是易事
2018年,一档有关少年、校园的电视节目《少年说》,因其独特的互动方式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话题讨论,开播以来每期都能登上微博热搜榜。节目组走进全国各中小学校,让心中有话想说的孩子,登上学校的高台,呐喊心声。
亲情是最容易让人感性的,如何处理好亲情的关系,其实是大部分人既想问又不好意思问的话题。《少年说》中学生高喊的每一个“槽点”都反映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尴尬处境,都是真实的教育问题。而其中暴露出的最大的问题,是孩子在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几乎得不到平等对待和尊重。节目中的真实对话也赚足了观众的“泪点”,这也将大部分父母与孩子面对的沟通问题赤裸裸的摆在了大众面前。
女孩在台上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吐槽妈妈: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灭霸般的存在,自己的努力却总不能被看到。对此,母亲的回应是孩子需要“打击教育”,说女孩的性格不打击会很飘,孩子哭泣着说辩驳。而母亲依旧自顾自地在台下讲着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之类的大道理。还有一位女孩在台上带着哭腔问妈妈:你是不是不爱我了?我们很少有机会能说话。你和别人可以聊的很开心很久,和我却总是三五句。还有个孩子说:印象中,爸爸妈妈从来没有陪我一起过过生日……
最让我动容的是一个女孩在天台上哭诉妈妈偏心,有一次吃饭,只有一个鸡腿,当时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叫弟弟来吃,这件事对她影响很大,有相同遭遇的孩子不止她一个,还有个孩子说:自己有一个小六岁的妹妹,也是懂事的年纪,但每当妹妹犯错后,父亲都会不分青红皂白的过来教训自己,这让自己感到非常的委屈。两位家长听到孩子的陈述后纷纷表示,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小事会对孩子有如此大的影响。
“勇气台”的呐喊,正如多棱镜般再现着多样的现实。但不可忽视的是:绝大多数父母忽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但如果在沟通时内容和方式出错,问题也只会越来越严重。
良好的沟通=拒绝做“隐形父母”
许多家长与孩子的日常沟通经常就是围绕着学习,只谈成绩,不谈感受,忽略孩子的精神世界。其实,现在的孩子们有想法,有主见,有很多生活中的问题想与父母沟通,可是存在障碍。
首先,想要突破障碍,父母们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时间,与孩子培养亲密感,有父母的陪伴是件幸福的事。《2017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的数据显示:父母陪伴孩子的时候,有47.6%的家长会“兼职”做家务,38.4%的家长会经常“看朋友圈、刷微博”,49%的家长在陪伴时从不参与孩子正在做的事,而是选择旁观或忙自己的事。如果这种陪伴只是“同在一间房子”、“他玩他的,我做我的”,那么陪伴也只是形同虚设。
其实,与孩子日常的沟通并不一定要花大把的时间,重要的是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比如,在交流时,给孩子关爱的眼神,这是传达爱意的重要方式。即使在走路、逛街、出行中,如果能将精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互动,关注孩子的情绪,也是精心的陪伴。流于形式的陪伴并不能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而且从节目中也可以看到“二胎”是一个高频词,这一现象现在成为中国家庭的普遍问题,如何在两个孩子之间平衡和调和心理,父母必须认真学习。
其次,家长们要意识到陪伴其实是为了能够让孩子能够敞开心扉,向家长真心诉说自己的苦恼或无助,不要在与孩子有前期的互动后就满足于现状,认为只要把孩子的生活照顾好,再让他参加一些兴趣班、补课班,学校的事情交给老师就行了。在孩子的生活及学习过程中需要家长引导,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烦恼,童年里父母唠叨、批评和压力,即便过去多年仍然能引起共鸣,但还有一种悲哀是“无从吐槽”。
相比拿出更多时间去陪伴孩子,更宝贵的,是建立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鼓励孩子表达看法,互相沟通彼此的观点,给予他认可。互相信任、互相依靠、互相学习和成长。家长的宽厚和包容,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氛围和榜样。最后,希望家长们知道的是:“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在挫折面前,来自父母的鼓励,能让孩子不再惧怕,甚至越挫越勇!节目中“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这句扎心的话让我们看到了被别人家的孩子所支配的恐惧。家长们对自家的孩子吹毛求疵,对别人家的孩子充满赞许。这种比较会直接导致孩子的自信心下降,缺乏前进动力。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持续接受这种所谓的“打压教育”,可能会让孩子一生都处于自卑和自我怀疑。
我们也明白,家长只是想给孩子创造竞争氛围,激励孩子。可是表达出来的往往就是,你不如别人。其实,鼓励也是一种激励。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榜样,需要引导,需要被接纳和认可,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和前进动力,而不是否定式的打压。家长积极的态度、表情和语言,会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孩子,激起孩子更大的热情去向父母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心理健康网: http://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厦门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尊重您的个人私密,使隐私权得到充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