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内心的情绪(中)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管理内心的情绪(中)
我仍然记得35年前经历的基本生存训练,这些规贼则是帮助助我去适应人生的。在那个年纪,这些规则或许很有用。然而成年之后,如果还不放掉这种过时的现实世界生存模式,就有可能让自己罹患心理疾病。
心理治疗师把执著于过时的现实观称作“情感转移”” (transference) 。情感转移指的是我们把童年时期对外界刺激的认知与反应发展出的种种方式,不适当地转移到成年后的现实世界。当我们还是孩子时,父母就是一切,他们代表了我们未来的价值观与整个世界。我们假定父母的行事方式就是唯一的方式。举例来说,如果孩子发现自己没办法信任父母,这将被转译为:“你不能信任人类。”孩子会将其设定成放四海而皆准的假定。
父母为我们付出的时间和品质,带给了我们自爱与自尊的基础。所有的孩童都害怕被拋弃,因为对孩子来说,抛弃等同于死亡。如果你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基本的安全与保障,世界就会变成一个不安全的地方。另一方面,孩子也可能体验到父母的过度保护。由于父母极度想要帮助子女,所以没给后者机会发展解决问题的技巧,子女一旦长大成人人,可能也会期待别人解决他的问题,而不对自己的生命处境负起任何责任。
纪律也可能是另一个有所不足的领域。要想成功以及在心灵方面成长,纪律是最重要的因素。多数人逃避心灵的成长,因为他们认定这会要求他们遵守太多的纪律。医学博士斯科特·佩克(M.Scott Peck,MD)在《超越心灵地图》(The Road Less TraveIed,中文繁体字版由“张老师文化”出版)一书中,说了下面这段话:“让我们教导自己与子女受苦的必要及其价值,教他们直接面对问题以及体验其中的痛苦。我曾说过,纪律是我们解决生活问题必备的基本工具。我们会越来越清楚这些工具就是面对痛苦的方法。我们可以借此体验痛苦或各种问题并经历它们,成功地予以解决,在这过程中学习与成长。”“帮助子女和自己学习纪律,就是教他们以及自己如何忍受痛苦和如何成长。”
在佩克博士的书里,他提到了纪律的四种工具:
1. 延迟得到满足的时间。
2. 愿意负责。
3.致力于真理的追求。
4.学习平衡的艺术。
如果你仔细思考,就会明白我们的内在骚乱多半源自于相反的特质:
1.渴望得到立即的满足。
2. 逃避责任。
3.对自己及他他人不真实。
4.无法处理人生不断丢给我们的变化球。
当我们面对内在的乱流时,就必须和自我真正地联结。面对压力时,我们做的最糟的事是:
1.落回童年的生存守则。
2.借着批评和排拒本身的行为和表现接掌父母的角色。
3.停止滋养和爱自己。
内在裁判
和病人打交道20年之后,我的结论是:所有内在的乱流或情绪压力,都源于自我排拒。自我排拒究竟来自何处呢?
每个人都有被父母训练后的情绪渣滓。这些残余物就是表意识以及潜意识的记忆,那些令我们觉得恶劣或遭到拒斥的所作所为。父母教导我们哪些行为是错的、危险的、惹人厌的、可爱的、为人接纳的、好的,这些都是为了设定条件来训练我们求生。不幸的是,如果果我们无法达成父母的期待,,将会接受某种惩罚;更糟的是,身为孩童的我们,几乎无法看清行为本身的对错(behavior)和人格的好坏(identity)是无关的。因此,我们受到惩戒或进行修正时,通常只会认为自己有瑕疵,无可救药,而且坏透了。
我们都有所谓的“内在裁判”(inner judge),它们通常以脑海里的话语的形式出现。此内在裁判是父母将我们社会化的结果,而社会化包括了不计其数无可避免的微细精神创伤,它们对于我们的自我评价产生了巨大且持续的冲击。我们以内在裁判取代了父母的角色,不断地吸纳不愉快的感觉。这些不愉快的感觉与我们的某些认同或我们并不认为是对的行为模式有关。这些都是由事件诱发出来的潜意识程式。
一旦某人不同意你的看法,生你的气,不喜欢你,或是当你犯了错以及没有完成任务时,内在裁判便介入、附和与确认你对自己所抱持的某些负面想法。内在裁判将同时批评你这个人以及你的行为,它告诉你说,你是一无是处而且总是以失败收场的人。就某个层面而言,你的某个面向仍然想要你相信自己是个坏人。
以下六种主要因素决定了你将会多么强烈地排拒自己:
一、你的父母无法区分你本身的价值与你的行为。多数人都不晓得,我们的所作所为(行为)与我们这个人(身份)的存在价值是两回事。若要避免这个问题发生,父母在表达他们不赞同子女的某个行为时,应该强调并展现出对子女的爱。最好能通过三阶段的“三明治回馈”(sandwich feedback)来处理:
1. 第一是告诉孩子他做对了哪些部分。
2.第二是告诉孩子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才能改进。
3.第三是感谢孩子愿意倾听及合作,同时要告诉他,父母是多么骄傲能拥有他这个孩子。
二、父母将攸关个人需求与安全的问题与道德混为一谈。譬如孩子偏好某类衣着,因为他所有的朋友都有一件件,但父母却谆谆说教,数落那些朋友的社会地位比较低。或是谈到儿子在学校的表现时,做父亲的总说儿子令他丢脸,他牺牲了这么多才把儿子送进学校,儿子却不知感激云云。每当子女表现不佳、判断错误或是有不同的喜好时,做父母的就让孩子觉得犯了道德上的错误。这种道德化的评断往往导致低落的自我价值感。
三、父母传达负面信息的频率。16岁的孩子通常已经听过18万次什么做得不好、不该做什么、为什么不值得获得某样东西或行为有多糟,以及其他的负面评断,譬如“你到底是怎么了?”“难道你就不能做一件对的事吗?”“你是个笨蛋是不是?”这些信息迟早会沉人孩子的内心,成为未来自我批判的武器。
四、父母管教的一贯性。孩子会持续挑战父母,以查证他们对规则的态度是否一贯。如果规则是随机的或前后不一致,譬如筋疲力尽的父母不再坚持自己立下的家规,那么孩子就会遽下结论:他被惩罚不是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对,而是因为父母不喜欢他这个人。当规则不能持续一致时,罪恶感就会伴随着行动出现。
五、来自父母的排拒。如果父母退缩到自我之中而忽视了子女,或是为了某件事变得非常生气而排拒孩子,就有可能对孩子的自尊造成非常大的伤害。如此心怀憎恨与疏离,将会证实孩子的想法:自己没有价值或不值得爱。
六、言语上的虐待与排拒。父母一再告诉子女,他们没有价值又不可爱,并以言语来虐待子女,这是除了身体虐待与性虐待之外,一个人所能想象的最糟糕的伤害。言语上的虐待会留下深刻的情感创伤,极大地影响孩子未来的自我评价。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心理健康网: http://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厦门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尊重您的个人私密,使隐私权得到充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