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癔症的人格表现及治疗(课件)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强迫症、癔症的人格表现及治疗(课件)——待整理
责任编辑:徐蒙蒙
强迫性人格
强迫性人格表现为,在所有的生活范围内过于认真,从衣柜与服装的秩序条理性、死板的拘泥细节的日程安排、节省固定的生活方式、直至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及宗教方面的态度,一切都必须是有规则的。无条理性,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会使其无法容忍。这些人有很强的超我,在某些职业中被看作是很值得信赖的人,但他们可成为过分细心或良心(超我)的奴隶。他们陷入了同自己的冲突中,同自己的冲突多于同周围环境的冲突。一些例举的个性特点同弗洛伊德所描述的“肛门特征”(过于循规蹈矩、节省、固执)相符合。强迫性个性神经症与强迫性人格障碍所指的是同一类病人。
这里清楚地表明,人格障碍本质不在于人格特点的本身,而在于它的尖锐性或在精神结构中的主导性。习惯规定的活动,以及时间上的程序化,可使人们免去对日常琐事做决定,以便,更多的时间去处理重要的事,儿童在一般游戏中的仪式程序也体现着这种行为方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面(ERIKSON);没有强迫的行为,紧密的与现实的联系几乎就不可想象。个性越狀自信,决断能力超差,就越需要规则秩序。过于循规蹈矩不仅出现在强迫性人格中,而且也出现在许多其它类型的人格中,主要有衰弱性和敏感性人格。从动力学的角度看,强边性人格在这里主要不是指极端的个性特点,而是含有补偿过程的意义:当人们没处理好生活中的问题,并感到能力不足时,如果“按规矩”办事,就可能得到较好的评价。强迫性人格结构与敏感性人格机构有相似之处,缺乏自信与优柔寡断是二者的共性。
癔症性人格
一般认为这类人好表现自己,想做中心人物,为此可不惜任何代价,并可采取异常的行为。
生动活跃的想象力和突出的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表现天赋对他们很有帮助:极其兴奋地出现、吹嘘夸口、卖弄风情、显示性地表现自己的痛苦等等,以赢得别人对自己的注意、赞赏或同情。癔症性人格想以另外的一种面目展现自己,不仅是面向周围世界,也是面向自己。这种过高的要求不但涉及到外在的自我表现,而且也涉及到内在的体验。
对“癔症/竭嘶底里”一词有史以来就有不同的理解,在日常用语中被做为骂人的话。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科学地沿用这一术语。除了特征性行为特点外,它也含有确定的精神动力学的内容。癔症性人格应与所谓的癔症性反应相区别,癔症性反应最好称为转化症状,它不仅出现在癔症性人格中,也可出现在其它的人格类型中,尤其是在年龄较小的人群中。高度自我表现欲与体验欲是一种补偿或平衡过程,它的产生是由于这些人感到自己在个性方面有缺陷,他们不满意自己的处境。自我表现欲与体验欲表达了一种倾向,要在环境面前,首先是自己面前,建立起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从而产生了假象。
例如,体验欲常涉及到一些使人难以相信的较大的事件,尤其是一些恶运。女性倾向于讲述有关爱情的不幸、被引诱或强奸。其中最多只有一部分人确实有过这种经历。在想象中,事件被赋予幻想性内容,并随着重复性叙述而变得越来越富有戏剧性。理想的形象被表现得如此生动、逼真,以至于最后自己对此也半信半疑(幻想性谎语症)表演性人格。
癔症性人格想象的内容常涉及早期未被克服的或未被处理好的事件和经历,这些人在想象与讲述中试囷重新经历过去的那些事件,但掩饰其原来的心理冲突。
同大多数其它人格障碑相比,癔症性人格的亲属中出现各类人格障碍包括精神病的情况较多见,当然癔症性人格也可出现在一般的健康家庭中。癔症性行为态度大多数在童年时代就已出现,首先是在同父母或兄弟姐妹的争执中过高的自我显示的要求。
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癔症性行为态度在四至六岁之间表现出来,在此期间小孩的愿意与现实相冲突,有些愿望无法满足,如果溺爱子女的父母在这种对质中没给予帮助,使孩子的这种只想到自己的愿望保持下去,就会增加孩子对现实适应的困难。对此,应将其视为癔症性人格的原因,还是看作在已有的人格障碍基础上最初的表现方式,是较难判定的。引人注目的是,其中许多人的关系很强地固恋在父母身上,而且常常是异性父母。这些人的心内矛盾大多数受到压抑,疾病对于许多人意味着从幼年起即对无情的现实产生一种回避。这样,为以后的癔症性症状的出现拉开了序幕,癔症性症状以退化的方式使某些愿望或放纵的生活方式成为可能。
癔症性人格担心成绩不足,常常过分酿现自己。如果人们细心地观察这些人的工作,会发现许多人表现得非常努力,有些人甚至很出色,很有成果。这些人大多数抱怨工作中的困难和不满,他们几乎不能肯定地证实自己的能力,但仍能坚持工作下去。在癔症性人格中,过早失去工作能力的情况并不比在其它人格障碍中多见,然而只要环境件允许,一些人就会避开职业上的辛苦。有些人在父母去世之后,独立生活能力可有很大的增强。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人格关系方面的问题,癔症性人格可以迅速而轻松地与人建立表现上的接触,在这方面甚至表现得很有适应能力,很灵活老练。但较深入的能经受考验的联系几乎不可能。许多人诉说有生以来还到过一个能够相互理解与信任的人,这种与人深入交往的能力不足,可能同他们的体验能力差有关。为此,他们有很强的与人交往的需要。癔症性人格不是拘谨的,而是没有分寸的或无界线的;不是听天由命或隐退,而是催促强迫自己,为取得别人的认同而斗争。同高度自我表现欲与体验欲相似,对此人们也称其为交往欲,它与交往能力不足形成鲜明的对照,并可成为冲突的原因。
人际关系的肤浅最明显表现在夫妻关系上,癔症性人格几乎无例外地会有不美满的或不幸的婚姻(不一定都离婚),不少病人的配偶则完全抱以迁就容忍的态度。冲突的主要原因主要不是性方面的问题(体验能力不足),而是一般性交往障碍。较强的对父母的固恋和性的压抑如果没有阻碍夫妻关系的建立,婚姻常是较早的或轻率的,这些人以后再婚的情况也较常见。
按照人类学的观点,癔症性人格是对家长式家庭和妇女社会地位较低的反应。癔症性行为态度和特征性的表达方式同男性的冷静和讲究效率形成对比。
癔症性人格障碍的患者经常去医生那里求治,并觉得自己能引起医生的注意。面对病人没有界线的行为和戏剧性描述,医生一定要小心谨慎,持克制、观望的态度。对病人的叙述不应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应把它看作是某些需要的表达形式。由于较强的否认与反向移情,常使人较难把握癔症行为的深层含义,并可出现对这种人格障碍的判断错误。当医生发现病人的反应是虚构的(例如非常渴望得到医生的忠告,但却不会付诸实施),则很容易感到恼火或失望。
在危机状态下表现出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涉及到转换症状 (所谓癔症反应)比如功能性行走障碍或感觉障碍、精神性发作、兴奋状态或朦胧状态,但也可有抑郁性自我放弃状态或自杀企图、植物神经综合征或心身障碍。症状是可变化的,但偏差的态度行为是恒定不变的。癔症性人格想尽可能地被看作是器质性疾病或身体机能障碍,并得到相应的治疗。患病的需要在有些人当中很强烈,以至被成为疾病欲。他们因虚构的主诉而反复地接受手术治疗或强迫自己接受有损伤的治疗,当然这只涉及到一小部分病人。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官方网站:心理健康 ◆ http://www.xmxljg.com
专家微博:心理资讯 ◆ http://weibo.com/fjxlzx/
企业微博:心灵鸡汤 ◆ http://e.weibo.com/xmxljg
心灵博客:心理辞典 ◆ http://blog.sina.com.cn/xmxlys
企业博客:心灵秘钥 ◆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
厦门心理咨询(尊重您的个人私密,使隐私权得到充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