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的发病条件及诊断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人格障碍的发病条件及诊断
人格障碍的概论
当人格结构表现出很强的特征性,并由此引起较严重的痛苦状态或冲突时,称为人格障碍。
患者同健康人的差别主要不在于人格特征本身,而是它的显著性、突出性。比如,缺乏自信对于人们并不陌生,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本身所固有的,然而极端的表现却可带来麻烦,造成障碍,引起别人的注意,对此人们称其为缺乏自信性人格障碍或敏感性人格障碍。
专业术语:以前人格障碍也被称为精神变态,心理病态性人格、异常人格或偏离人格。这些概念是带有轻蔑含义的,如同更早的概念——社会寄生、道德欠缺一样。许多描述,也包括较新的定义,常使人感到人格障磅属于人类劣性的范畴,这是不应提倡的,对此应加以批判,避免受其影响。
发病关于患病率的报告有很大差别,这主要是因为人格障碍同健康人的界线、以及同神经症患者的界线很难划清。根据德国和国际上的检查结果,人格障碍的患病率约为5%左右。
产生条件:亲属中出现同类障碍的病例高于一般居民的平均水平;对寄养儿的检查表明,在寄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其患病的机会明显小于在亲生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对孪生儿的检查表明,单卵孪生儿患病的一致性明显高于双卵孪生儿。这些结果(与遗传因素有部分关系,但不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同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相符合:人在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就可显露出以后持久的情感方面的重要特征。
先天条件同后天发展条件可相互影响,后者对人格障碍的形成同样 起重要作用,“它使人得知:如何对本能冲动加工处理,如何履行自我功 能,使用哪些防御机制,如何获得超我与理想自我的功能”。
脑功能障碍,特别是出生时获得性脑损伤(包括很轻微的)伴部分脑功损伤(包括很轻微的)伴不跟脑功能衰减,也可成为人格障碍的病因之一(同神经症和其他神经疾病一样)。总而言之,人格障碍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疾病学人格障碍可表现出大量的神经症性反应,许多神经症病人也具有人格障碍。在人格障碍与神经症之间没有一个截然分明的界线,这主要是由于存在不同的观点:一方面是较多地描述人格类型,另一方面是强调发展中的精神动力学原因。某些人格障碍同个性神经症是一致的 (较新的概念:早期障碍、精神结构性自我–障碍),或者说,二者所指的是同一组病人:比如强迫性、分裂性、癔病性、抑郁性及敏感性人格障碍也被称作个性神经症。另一些人格障碍是根据神经症性反应方式来定义的(例如:回避性人格障碍与消极或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与精神病之间是另外一种关系。过去关于人格障碍是精神病的淡化形式或精神病是人格障畸的极端形式的观点是错误的,尽管有些概念至今还在使用(例如:偏执型人格障邛、循环型人格障巧)。在分裂性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之间或循环型人格障碍与情感性精神病之间无规律性的关系,而且以后可有不同的发展结局,因此对于诸如循环型、分裂型,也包括边缘型人格障邛这样的概念应当放弃。边缘型人格障崎的描述并不能使人在行为态度方面对人格类型有进一步认识,概念是非特异性的,最好放弃。在儿童–賁少年精神医学中,边缘型的诊断作为青春期与青春期后期精神障邛的阶段性类型是有意义的。
诊断单独的“人格障碍”的诊断是无意义的,同人格障碍近似的诊断也是不完整的。人格诊断只有在进一步对主要疾病或综合征作出诊断的基础上才有意义。ICD疾病分类也建议作多轴诊断。像这样的描述:精神-植物神经性综合征伴衰弱性人格障碍,自杀企图伴抑郁-癔病性人格障碍;抑郁症伴敏感性人格障碍等等,可使诊断具体化,有启发性,有利于治疗的选择。
儿童和青少年的人格还没有形成,因此不应作人格障碍的诊断。
病程:人格障碍并不是持续地以同样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与一定的环境条件有关。在特有的可使矛盾紧张激化的状态下,行为扰乱的程度可增强,反之则可减弱。在德国瑞士对病后病历检查的结果均表明:人格特征在人生过程中虽无本质的改变,但它的表现强度在不同的时期却是不同,取决于生活状况。部分人格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减弱。病情的严重程因人而异,需要治疗的情况一般多见于女性和年轻人,老年人中较少见。症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酸,与人格结构无特异性关系。情绪恶劣可表现在抑郁性人格中,也可表现在癔病性人格中,还可表现在其它的人格障碍中;植物神经性与心身综合征在非常不利的状况下可出现任何类型的人格障碍中;只有强迫性综合征与强迫性人格障碍的联系较紧密。新的症状在后半生(中年以后)几乎不出现。
概括地从心理学、医学及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些人的生活并不像以前所想象的那样,绝不是仅仅是面对着挫折、冲突及治疗,而大部分人是能够较好地应付日常生活的。一般认为,这些人中不利的(包括自杀)、幸运的及妥协的人生过程大约各占1//3。
人格障碍和神经症的残余状态妥协性生活是指:这些人仅局限地生活在一个小的生活范围内,对于必要的适应常常首先通过限制同环境的联系来达到,并通过减小活力来求得稳妥(神经症性与精神变态性残余状态)。但这种人格通常不影响一般生活,或至少可以使生活过得去。
这些人减小个性的活力,限制同环境的联系,并且大多数人经过一 个较长的变化的过程之后稳固下来,因此也被称为“残余状态”。残余状态这一术语常使人首先想到器质性脑损伤或精神分裂症的残留缺陷状态,然而它在神经症和人格障碍中却有另外的含义。
这类病人看上去缺乏自发性与主动性,进取心与抵抗力不足,过隐居生活,害怕所有不习惯的和新的事物,紧张性与雄心较弱。这些人大多数在从属地位工作,有些人在职业上走下坡路,而且甘心在低于自已文化程度的岗位上工作。他们工作是有规律的,可信赖的,但大多数人的情绪是不满的。他们的兴趣减少,业余爱好停止,一些朋友来往中断,从某些协会组织中退出等。婚姻的表面无异常,但夫妻双方共同的追求已放弃,部分也表现在性关系上。情緒是听天由命的,有些人表现出闷闷不乐和易激惹的情绪。
通过退却来减轻过去的负担,但没有使问题真正得到解决——虽然付出了个性活力和周围联系的代价。这种自我约束可使大部分病人感到轻松宽慰,这是在老年阶段显示出相对有利病象的主要原因。
自我约束是-种克服冲突的尝试,类似于神经症防御机制(例如压抑或置换),它可以在不同条件下或多或少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冲突由于动力不足而不再会尖锐化。病人已达到了-种妥协或协调方式,因此以改变结构为目的的释义,或理性心理治疗一般是不适宜的。
界限:神经症性与人格障碍性残余状态同器质性脑损伤后表现出的综合征、弥散的或局部的备质性神经综合征、以及同精神分裂在潜在能量的丧失,只有表面上的相似之处。它们的共同点是本能内驱力与张力都受到影响,然而病因的区别却很显著。另外还应同病态的老化过程相鉴别:神经症性残余状态出现得较早,在老年期或老年前期之前即已出现,也无脑损伤性神经与躯体病象的证据。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官方网站:心理健康 ◆ http://www.xmxljg.com
专家微博:心理资讯 ◆ http://weibo.com/fjxlzx/
企业微博:心灵鸡汤 ◆ http://e.weibo.com/xmxljg
心灵博客:心理辞典 ◆ http://blog.sina.com.cn/xmxlys
企业博客:心灵秘钥 ◆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
厦门心理咨询(尊重您的个人私密,使隐私权得到充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