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辅导的重要性
单独、家庭与群体的辅导方式
儿童的辅导采取单独与儿童会谈的方式,也可以有父母参与的家庭会谈方式,或者由一群儿童参与的团体辅导方式来举行。
跟小孩单独会谈的好处,乃能观察儿童没有父母在身旁时,会如何表现自己的行为,也可能增加孩子愿意跟心理专家多谈自己问题的可能性。有些父母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心理专家面前不好好开口讲话,表现不好,就拼命督促小孩要讲话,或者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关切,心理专家向孩子问话时,父母会禁不住地替孩子回答,或做多余的提示,影响检查的结果,或妨碍心理专家与孩子建立关系的步骤。假如心理专家想跟孩子做游戏治疗时,最好单独跟孩子举行,以便增加其效果。
反过来说,有些年幼的小孩,害怕跟生人在一起,不愿让自己的父母离开走掉;因此,勉强要叫父母离开,让孩子自己单独在一起,可能会影响小孩的情绪,得不到预期的目的。所以需酌情判断。一般来说,一两岁的幼儿,可能起初会不习惯让父母离开;四、五岁以上的孩童,比较不在乎跟心理专家单独在一起;而六、七岁以后的学童则毫不在乎。到了十几岁的少年,反而不愿父母在身旁,让父母听他跟心理专家的谈话,宜采用单独会谈的方式了。
让小孩跟父母一起做家庭会谈的好处很多。一来,可利用机会观察父母与小孩的行为及关系,了解问题是否有其渊源。如父母向心理专家诉说小孩顽皮,可是在家庭会谈时,却发现对于乱坐椅子,向父母捣蛋不规矩的小孩,父母竟毫无反应,或想纠正而无威信与魄力,我们便知道问题跟父母管教无方有关;或者,跟父母坐在一起的小孩,一直被父母气凶凶地追问,母亲问一句,父亲凶一句,害得小孩低头不敢回答,跟小孩在幼稚园害怕养育员有关。
所以,进行家庭会谈的好处,不仅可以实际观察家庭人员间的行为,也可以趁机协助父母去了解如何养育、管教小孩,进行所谓治疗的工作。譬如:管教无方的父母,可就地请他们注意小孩乱坐位子,如何用严肃有力的语气,叫孩子好好坐下来,请他不要乱动乱闹;也可以请管教过严的父母,如何松懈下来,不用你一句,我一句地追问小孩,让小孩慢慢开口说话,然后如何夸奖、鼓励小孩。这可说是施行家庭会谈的好处。
若是决定包括小孩及小孩的父母在一起,施行所谓的家庭辅导时,要考虑如何向父母解释采用家庭会谈的方式。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向父母解释,因父母的影响力很大,况且小孩需要父母的帮忙,请父母一起参加会谈,共同讨论如何帮助有问题的小孩。这种方式,是假设问题主要出在小孩子身上,并且认为小孩是需要被辅导的对象;而父母乃是“共同辅导者”,跟辅导者一起来帮助小孩。这样的解释,较简单,容易被父母接受。但辅导者不容易去指出父母有问题,甚至说问题的根源乃在父母身上。辅导员只能说,为了小孩的好转,做父母的宜如何如何去改变教养的方法。
另一种方式,便是开门见山地说明,小孩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与全家人的相互反应或相处的关系有关。请全家人来 一起会谈,就是要共同发觉家人的行为模式,并谈论如何改善其行为模式,以求得对小孩的影响。对于这样的解释,有些父母难于接受,会发生阻抗反应,不高兴听到自己做父母的,行为上及养育方式需纠正。可是假如父母能接受这样的看法,其辅导的过程也就能针对问题而进行,事半功倍也说不定。
假如学校的规模较大,学生数目多,需辅导的学生较多时,可考虑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来进行。一来,较经济,由一个辅导员就可帮助近十个孩子;二来,有些小孩喜欢跟群体活动,增加其参与及辅导的效果。只是施行团体辅导时,辅导者要有其训练的方法和经验,才能好好把握团体辅导的要领。
行为、情绪与关系上的治疗
除了辅导的形式之外,值得考虑的还有采用什么性质的辅导工作,注重那方面的辅导工作。即:主要是依循行为治疗、情绪治疗或关系治疗等等。一般来说,对于年纪很幼小的婴儿或幼儿,最好采用情绪治疗为宜。因年龄较小的幼儿,不太能了解如何去改善自己的行为,不能有意识地朝某方向去更改行为。但是只要有人关心他,让他感到心满意足,许多所谓的毛病,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了。譬如幼儿常因母亲不在,心情不稳,常哭泣;辅导时,不用想要去改善哭泣本身的行为,只要想办法,找养育者来带他、抱他、 跟他玩,幼儿心情好,也就不哭泣了。
可是如果小孩年岁再大些,是个四、五岁的孩童,不管是为了何种理由而常哭泣,则可应用行为治疗的原则子停止哭泣就给与嘉奖,哭泣就给处罚,则孩子一定会针对治疗的方向,而改善哭泣的行为。假如是六、七岁以上的学童,除了可运用行为治疗来改善其哭泣的行为问题外,还可以跟他谈论为什么哭泣,为何常被老师或父母责骂,而帮学童想办法去改善跟父母或老师的相处关系。因此,学童会不怕,能开口说自己的意见,能听话,做别人要求的工作等等。假如关系弄好,不会被骂,也就不用伤心哭泣了。总之,随小孩年岁的不同,其辅导的性质也要修正。
假如小孩的年岁更大,是八、九岁以上的学童,则辅导的形式,要针对问题的本质而调整了。假如行为问题是属于人际关系,则宜注重关系上的改良。假如是单纯的习惯问题,则可采用行为治疗方法。但是无论年岁多大,就算是十多岁的少年,仍不适合采用分析性的辅导。因为即使是青少年,也不能了解且接受有关精神里的欲望或本能的解释;只会引起小孩不适的心理反应。因此分析性的治疗原则,可被辅导者用来了解小孩的心理,但不能直接运用在辅导本身的操作上。这是值得提醒的!
分析学理的间接运用
我们已经指出:虽然对年幼的儿童主要采取以情绪为着眼点的支持性辅导、以行为改善为重点的行为治疗、或更改人际关系为目标的辅导,但是假如年岁稍大,适合认识性的辅导,也可以适当的适机采用。可是分析性的辅导,不应直接运用在儿童身上;应由心理专家在脑子里运用分析的学理来了解孩子的心性发展、自我的成熟程度、所采用的自卫机制如何等等。可是对父母的心理与行为,却可以比较直接地使用,帮他们了解属于潜意识境界的动机,夫妻关系上的情感,特别是跟孩子所发生的情结等等,极会有帮助。因此,姐妹间的关系上有何困难等等。有时心理专家可准备具有客 厅、卧室、厨房等家庭房间与家人的玩具,让小孩摆布这些 家人,并让他们讲家庭故事,这也是了解家庭生活与关系的一种间接办法。
另外一种常用的办法,便是不谈小孩本身的事,而借用兄弟姐妹或同学、朋友的立场来说话,间接探听小孩本身的意思。譬如,小明的父母常喝酒、乱发脾气,打小明,害得 小明最近下课后,常不敢回家,在外流浪游玩。假如我们直接问小明,为什么不回家,而在外游玩,小明可能觉得不好意思回答而会说不知道。但是假如心理专家改用间接技巧,问小明,假如你的弟弟小雄,最近常害怕回家,不知是什么缘故,说不定小明就肯替小雄说明,小雄是害怕喝酒的爸爸,而不敢回家,透过弟弟的立场而表明自己的顾虑。
总之,利用愿望、玩玩具、讲故事等各种方法,可帮助年幼小孩不知不觉的,间接的,描述他自己的内心感觉,以及与他的生活有关之心理体验。这样可帮助辅导者去了解需辅导的方向。
透过游戏做治疗
以上所叙述的间接方法,不仅用来发掘困难的所在,也能同时作为治疗,或纠正工作。对年幼儿童作辅导工作时,除了有父母、兄弟姐妹的“家人”动物木偶或布袋戏玩具之外,也要准备其它各种玩具,可代表养育员、老师、朋友等等。也要准备各种可以比赛或完成作业的玩具。假如儿童所困扰的是人际关系的话,可透过这些爸爸熊、妈妈熊的木偶玩具,来“演”如何跟家人融洽来往。譬如,小华不喜欢新 生的小弟弟,在玩熊木偶家庭游戏时,拼命让熊姐姐去打熊弟弟,这时心理专家可扮演被挨打的熊弟弟如何疼痛而哭泣,求熊姐姐的可怜与同情,请熊姐姐不要欺负他,要保护他。或者,如何让熊姐姐去向熊妈妈讲,不要只照顾刚生的熊弟弟,也要关心感到寂寞的熊姐姐,让小华学习以适当且成熟的方法,来争取父母关心。
同样,也可经由玩具来扮演育幼所、幼稚园或学校的各种情况,让小孩发泄不满的情绪,同时学习如何适当地去做,改善自己的困难。
利用嘉奖比赛做训练
对于青少年或成人要讲解道理,培养动机,来改善其行为。对年幼儿童,则不适合此方式,要用小孩的方式来诱导行为的改变。对小孩最合适的办法,乃是直接、具体、适时 地嘉奖。给孩子一个纸星星,贴在他的桌上,给一块糖,可含在嘴里,或让父母亲高兴的拥抱一下等等,这些比什么都具有诱惑与效果。有些小孩很喜欢比赛获胜的成就感,对这种小孩而言,以比赛的方式对孩子是很合适的。对于一个不肯离开母亲上幼稚园的孩子,不用太花费精神去向母亲询问为何因自己心理的需要,而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哭啼啼地上幼稚园,不妨马上询问母亲用什么方法嘉奖她的孩子上幼稚园,可马上向孩子建议,假如明天好好上了幼稚园,回家后可以吃一块糖,可在墙上贴上一个纸星星,或者其他任何孩子最想要的嘉奖,以奖赏的方式来训练年幼的儿童去更改其非功能的行为。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
总之,要辅导年幼的儿童,除了基本上能认识儿童的发展阶段,适当地配合发展上的心理水准以外,也要能采用各 种途径与方式来施行辅导的工作。做为心理专家要能懂得随机而采用的“职业性退化”,并能配合年幼儿童之知、思考与沟通方式,与沟通方式,善用间接的技巧来了解年幼儿童的心灵,并以行为辅导的基本治疗方式,来帮忙儿童。最重要的,不要忽略了儿童的父母及养育人员,要充分运用这些主要人员时时刻刻的影响力,来协助儿童。必要时,要把大半精力放在儿童的父母身上,帮助他们如何适当地养育他们的孩子,经由父母来间接辅导儿童!换句话说,就是透过父母来对儿童做辅导工作。至于如何针对父母施行他们子女的辅导,则让我们在下面一章里详细说明与讨论。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官方网站:心理健康 ◆ http://www.xmxljg.com
专家督导:心理辅导 ◆ http://weibo.com/fjxlzx/
企业微博:心理词典 ◆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心理课堂 ◆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
权威心理督导:国家级心理治疗师/中国心理学教授郭潇赢
厦门心理咨询(尊重您的个人私密,使隐私权得到充分的保障)
文章引用图片均来自网络,若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