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应激障碍与心理行为问题(下篇)
拿别人东西与偷东西
与说谎很相近的行为问题,乃是“偷拿东西”。两三岁 的幼儿,尚未有“自己”或“别人”的观念。事实上,在 1~2岁时,心理上仍属“自我中心”的阶段,什么东西都认为是自己的。要把哥哥的玩具还给哥哥,还很不高兴;要把隔壁小乖的东西还给人家,还认为是不对的。就算是到了 2~3岁,还仍有此倾向,在情绪上仍无法清楚的了解“别人”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不可拿到自己的地方,当做为自己 的东西。因此,看到了喜欢的东西,就顺手抓回来,或“偷 拿回来”。可是不像成人偷窃,有着明知是犯罪,还不在乎,还想办法去偷窃的心理。所以,假如两三岁的幼儿,拿了隔壁小乖的玩具,或把哥哥的糖收起来,摆在自己的盒子里,做父母的,还不要过急,不要马上认为自己的小宝宝已犯上了偷窃的毛病。只要小心的告诉他,这是哥哥的糖、是小乖的娃娃,提醒他还给别人。
可是到了4~5岁的儿童,就该渐渐地有了清楚的观念,不仅在认知上了解,能区别别人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在情绪上也能接受,并且控制自己想拿别人东西的欲望。所以4~5岁以后的儿童,不宜有拿别人东西的习 惯。假如事情发生,父母应该好好管教;需要时,还得予以处罚,以便帮助孩子不会继续有这种行为的发生。
到了6~7岁以上的学童,偶尔仍会有偷拿东西的行为。这时,要很慎重的去处理,不可只当是小孩的事,认为不要紧。在这年龄发生偷拿东西的行为,常有不同的心理,与幼儿或儿童时期有本质上的不词。除了跟年幼时一样的,很单纯想要偷拿的东西之外,学童的偷拿东西开始有复杂的内容。有时是看到姐姐或妹妹受宠,或哥哥欺负他,想以报复的心理,拿了兄弟姐妹或同学的东西;有时是自己感到孤单、被遗弃,憎恨四周的人,乃以偷取、收藏别人的东西,来弥补自己欠缺的心理;有时自小被宠坏,什么都想要,喜欢享受,而又不肯苦干,看了想要的东西,就干脆拿来用; 有时是朋友引诱,以偷拿东西来向朋友炫耀自己的厉害;或者跟随朋友伙伴,参与群体偷拿行为,免得失去群体的人际关系等等。因其心理有异,不能以一样的行为现象加以解释,需一一探讨,研究如何处理管教为宜。
不听话与反抗行为
反抗行为乃广泛地指小孩不听父母或老师等权威者的 话,表现反对、反抗、不听话的行为,甚至发脾气、打破东 西等等。我们记得当小孩在一岁多的幼儿期,对自我的观念 刚萌芽,也刚学会说话,也就常说“我不要!不要!”的话 来对待父母,被称之为“第一反抗期”的表现。后来年纪增大,到了青少年期,因认知与思考能力增强,开始有了批判 力,开始常批评并反对父母与权威者,而呈现“第二反抗 期”,两者在本质上有明显的差异。
除了这两个特殊且明显的高峰期之外,在各个阶段的小孩还是会表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反抗行为。有时是直接向父母或者老师表现出来,显得不听话、回嘴、甚至反抗。有时却是间接地表现,如在背后出气,打破东西、打骂弟妹或小狗,向同学或朋友开老师的玩笑,说坏话等等。
当小孩表现反抗行为时,会引起父母或老师的心理与情绪反应,变成双方的相互反应。假如做父母或老师的,能泰然接受,冷静应付,便能用心去听听小孩的见解是什么,为什么要反抗,能经由了解来处理这样的行为现象。假如做父母或老师的,自尊心很强,内心受不了别人的不同意见,特别是小孩子的当面反驳或不同意见,乃会发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表现对小孩压制性的反应,甚至失去自己情绪上的控制。所以做父母的,要首先检验自己的心态,然后好好了解小孩的心意,心平静气地处理这样的行为表现为宜。
发脾气与攻击行为
有时候,小孩会表现破坏、攻击性的行为,如开口骂人,动手打架,打破公家的东西,割伤别人,虐待小动物等等。随着年岁的不同,这些攻击性行为的出现,也具有不同的性质。一两岁的幼儿,喜欢打破东西,破坏玩具,打伤小动物,乃是“肛门期”的特色。因其自我的控制力正在萌芽 发展之际,对自己的行动与脾气有时还无法控制,于是常出现这样富于攻击性的行为。如用剪刀剪坏小娃娃,用嘴咬小妹妹,用手捏死小鸡等等。对于这样行动性的破坏性反应,做父母的,只要告诉幼儿,这是不乖的行为,提醒并帮助幼儿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就可以,不要加给过分的处罚。
到了3~4岁,接近儿童阶段的孩子,其自我控制力已渐成熟,较不会随时发生攻击或破坏性的动作。但仍会因心情上有特别不快的事而偶尔表现攻击性的行为。如对新生的小婴儿感到嫉妒,自己的东西被人拿走而不高兴,或者父母亲生病,较少照顾他等理由,有时乃以发脾气、打破东西、 咬伤别人的方式来表达其反应。因此,做父母的,要费心去了解小孩为什么大发脾气,为何剪坏妹妹的小娃娃,加以处理改善其心情不快的理由,不要一味地训骂小孩。
到了6~7岁的学童,可能为了许多心情问题,偶尔动手打同学,发脾气,摔破东西,弄坏公家物品,乱画墙壁等等。做父母或老师的,一方面要去了解学童动怒打人或破坏东西的心理原因,去处理解决之外,也要根据其攻击或破坏行为的轻重,给予适当的处罚,让学童开始体会失去控制的破坏性行为,不管其理由如何,也会有适当的处罚后果,以免将来重复发生。也就是说,要他们开始学习社会的制裁制度,以便将来进入社会环境去生活。
有些小孩,特别是进入儿童阶段以后,为了芝麻大的小事就常乱发脾气,时时表现破坏、攻击性行为,这与脑部情况有关,是器质性的脑问题。如是严重的“多动症”、“智能不足”或“器质性脑症”时,就对于内外应激的忍受力低,对自我情绪与脾气的控制力差,容易发生破坏与攻击的行动。对于这样的情况,使用适当的药物,可能减轻其攻击性行为。
躲藏与退缩行为
与攻击性行为相反的行为问题,乃是小孩躲藏或退缩起来,不跟外面的人接触来往,或参与大家的活动,喜欢自己躲起来,关在自己的房间等小天地。假如是一两岁的幼儿,只会短暂性的发生这样的现象。因被父母骂了,不高兴,就跑到衣柜里躲起来哭泣,或跑回自己的床上,抱着被,蒙着头,也就睡着了。这是一种暂短的退缩行为,情绪一好,也就马上跑出来,若无其事,嘻嘻哈哈玩起来。
到了4~5岁的儿童,有时是一时的心情不好,有时是四周环境寂寞,自己一人躲在自己的小房间里玩,甚至沉醉于幻想世界,跟自己幻想出来的小伙伴玩。有时是因性格较内向,不喜欢跟众多的朋友来往,喜欢独自一人躲在角落里,经人劝告鼓励,才肯加入群体,参加游戏。也就是说, 父母及旁人稍为注意一下,就很容易帮着孩子脱离退缩的情况。
进了学童阶段以后,假如还有明显而持久性的退缩现象,就得考虑是否性格上出了毛病,或者是精神病的早期现象。特别是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在发病初期,还没有其他明显的精神症状时,已开始有退缩的行为现象,常自己一人躲躲藏藏的,做白日梦,不喜爱跟别人来往,很孤僻。需要让儿童精神科医师看看,作诊断。
躯体疾患、缺陷与儿童心理
小孩子难免有身体生病不舒服而去找医师,甚至住医院。现代受过训练的小儿科医师及护理人员,都知道如何对待及护理年纪小的儿童病人。不过对孩子来说,去见没见过 的生人,被打针,甚至留在不熟悉的医院住院,可说是一种奇异经历与应激,对小孩的心灵会有所打击与影响;通常多少会害怕、紧张。做父母的,最好能事先向孩子说明,到哪里去,医师与护理的阿姨们或叔叔们是干什么的,哪些事情会发生,以便让幼小的孩子,也能有所心理准备,适应新环境。最重要的,要让小孩知道,什么时候父母会来看他,让他知道自己并不是被遗弃了。假如医院规定许可,可让小孩带一两件自己最喜欢的小娃娃或玩具,做为陪伴,而不会孤单害怕。
假如需要手术,要跟小孩大略说明一下会经历什么,特别说明父母不能进入手术室,要由穿特别衣服及面罩的护士 阿姨来照顾,但是父母亲会在外面等着,开刀以后就会来看小孩,请他们放心。假如知道开刀以后要注意哪些护理的事,最好事先就跟小孩说明,必要时请护理人员帮忙解释,让小小的心灵有个准备,减少恐慌或混乱的心理,并得到小孩的合作。
假如万一不幸,患的是慢性疾患,需长期住院疗养或纠正,则需跟小孩说明,除了要让小孩了解之外,再配合医院的规则、及医师的指示,在可能范围之内,让小孩能继续平常的生活方式,包括看电视、作功课、跟朋友谈天等等,以免脱离日常的生活太多,妨碍儿童的继续发展,将来复愈后,不容易回到本来的成长环境。这些注意事项,可以跟医院的医护人员商讨而进行。观念进步的现代医疗单位都会乐 意协助父母与小朋友们的。
身体上的缺陷
假如小孩生下来就有身体上的缺陷,如手脚长短不一,身体或脸上有畸型,或五官有问题等等,对孩子的心身成长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就算是因生病或意外而产生的身体缺陷,也是一样的道理。对于这样的情况,做父母的要尽量让小孩去接受可能有效的医疗、保健措施,除给与所需养护之外,还得注意父母本身与孩子的心理。小孩方面要帮助他接受其缺陷,如何去适应,免得产生过分的自卑心。至于父母本身不要责怪自己,也不要过分怜悯小孩,形成过分保护有缺陷的孩子,减少甚至阻挡孩子自己去克服、适应的机会。如何适当地平衡关照,是父母要小心判断且执行的願。
以上我们所讨论与分析的,是较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些例子,以及如何管教小孩的原则与要领;同时也附带地谈论因躯体疾患或身体缺陷而连带发生的儿童心理问题。我们无法把所有的儿童心理问题,与有关的心理困难,都一一列举。但相信从上述诸项例子,大家也会了解个大概,并懂得举一反三,体会儿童的各种心理问题,及其应付的原则与要领。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
在青春发育前后所出现的困难,与儿童各个阶段的问题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其很特殊的性质;特别是如何处理青少年的心理困难有其专门的要领。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官方网站:心理健康 ◆ http://www.xmxljg.com
专家督导:心理辅导 ◆ http://weibo.com/fjxlzx/
企业微博:心理词典 ◆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心理课堂 ◆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
权威心理督导:国家级心理治疗师/中国心理学教授郭潇赢
厦门心理咨询(尊重您的个人私密,使隐私权得到充分的保障)
文章引用图片均来自网络,若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