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发作与双相心境障碍
一、躁狂发作的主要特征
1、三高:情感高涨:病人心理背景很高兴,整天笑,很有感染力; 思维奔逸:自觉脑子快,概念多,意念飘忽 躁狂状态 ; 精神运动性兴奋:不休息,活跃不知疲倦。
2、幻觉
3、夸大妄想躁狂——→不伴精神病性症状躁狂——→伴精神病性(夸大、被害妄想)躁狂与轻躁狂——→轻躁狂诊断不排除对工作和社会活动的相当妨碍,但若达到严重完全破坏的程度就要诊断为躁狂 首次发病年龄16-35岁,病程有长有短,平均3个月。
病例:周小姐最近半个月情绪突然高涨,多晚失眠,并唱歌吵至夜深,邻居忍受不了,最后周小姐给送往医院治理。周小姐五年前首次病发,当时刚上大专,没多久因为失恋而情绪低落了数月,功课也追不上,于是非常绝望,并企图自杀。其后进住精神病医院,逐渐康复过来。出院后,周小姐回校复课,过了一学期已可应付。可是,到了学期考试前,病势又转坏。周小姐没有专心温习,反而四处逛街,购物挥霍,狂签信用卡,又穿得花枝招展,戴着彩色帽子,到处惹来奇异目光。
二、躁狂发作与双相心境障碍
混合状态:兼有抑郁和躁狂(或轻躁狂)症状 最典型的例子包括:在躁狂症的高峰期暂时转为哭泣,或在抑郁阶段发生思维赛跑现象。双相障碍患者中至少有1/3的人,其全部病情发作,或发作中一部分时间,呈现这种混合状态。又称焦虑性躁狂(dysphoric mania),亦即以抑郁症状为主导的躁狂症. 女性和有抑郁气质的人常易罹患焦虑躁狂,滥用酒精或镇静催眠药物可引起或加剧这种混合状态。
轻躁狂发作:主要表现为言语增多,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情感高涨和易激惹达到了肯定异常的程度。轻躁狂发作和躁狂发作的主要区别是轻躁狂发作不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并且其社会功能受损不明显,无需住院治疗。
双相(心境)障碍
病例: 张某,33岁,白领阶层,病程12年。在他自己命名为“ 与双相情感障碍搏击”的治疗日记中,非常细腻地描绘了自己在不同心境状态下的内心体验:“抑郁时感觉最突出的一点是‘懒’,因为懒而烦,懒得工作,懒得干活,懒得洗澡,懒得学习,懒得拉琴,懒得运动。因为懒,觉得干什么都是麻烦。本来就有些懒,抑郁更强化了它。常常躺在床上,所有的事能拖就拖,宁可什么也不干。感觉自己的意志无法驱动自己的身体,躺着似乎是最轻松的。”“躁狂的时候活在过于乐观的联想和希望中,想法太多,自认为都能实现。感觉自己是大善人,觉得自己很多方面都很出色。过于藐视困难,兴趣旺盛,只看自己的长处,觉得别人都无所谓,夸大自己以往的成绩并觉得这是意志坚定的表现。”
三、恶劣心境障碍与环性心境障碍
环性心境障碍: 轻躁狂和抑郁交替,症状较轻微;轻躁狂期,不知 疲倦工作直至进入正常期或抑郁期。
DSM-IV诊断标准: 2年内,多次轻躁狂和抑郁交替出现;无重性症状;没有2个月持续无症状。 心理恶劣障碍和环性心境障碍青少年期逐渐发生并可能持续终生。大约10%的恶劣心境病人会发展成抑郁症,15%-50%的环性心境障碍病人会发展成双相心境障碍。
关于心境障碍分类的重要观点: 1.精神病性和神经症性心境障碍:主要区分与现实的接触能力 2.内源性和反应性心境障碍:区别在于是否由一次负性事件引起的 3.早发性和迟发型心境障碍:疾病发生的越早,其亲属已有或将有心境障碍的可能性越大。 4.焦虑和抑郁的共病:一个病人的病症同时符合两种诊断,即即时共病;发生在一生中的不同时期,即终生共病。
四、心境障碍的病因
抑郁的生物学因素:1.遗传学因素: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与寄养子研究
2.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生物的节律,季节性
3.生物化学的研究:神经递质失衡,某些药物治疗改变突出部位神经递质浓度
4.神经内分泌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共同作用
五、心境障碍的观点
1、心理动力学观点:对丧失的反应——→对丧失的补偿
2、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观点:抑郁是源于未能完整和真实地生活而产生的一种非存在感。
3、行为主义观点:消退——→回避型社会行为——→强化
六、认知理论的观点
1、BECK的解释——自我挫败的思维所致
BECK 认知三联征(对自己,世界,未来的负性看法)
↓↑
由消极的生活事件激活了消极的自我图式和信念
↓↑
出现认知的歪曲(全或无的思维,个人化,过分概括化)
↓
抑郁
2、无助感和无望感的三种理论
(1)习得性无助理论:由动物模型提出:令人厌恶的不可控事件 → 无助感 → 抑郁
(2)归因和习得性无助理论: 令人厌恶的不可控事件 → 归结为整体的、稳定因素 → 无助感、自责 → 抑郁
(3)无望感理论: 令人厌恶的不可控事件 → 归结为整体稳定或其他因素 → 无望感 → 抑郁
七、心境障碍的治疗
1、心理动力学治疗:强调工作的重点是支持和再保证,通过减少病人的焦虑,使他们感到安全,获得支持、舒适和轻松来缓解症状。
2、认知治疗: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的认知歪曲和思维上的习惯性错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强调此时此地的困扰,不讨论较远的起因。
3、行为治疗:通过操纵强化的时机、提高患者获得强化的比率来消除抑郁状态。
4、人本治疗:人本和存在主义治疗家力图引导病人发现实现自己个人生活目标是获得更好的生活的理由。
5、团体心理治疗:优点:高效;团体治疗可以激发和运用患者之间的积极的互动作用。
八、自杀的理论解释
1、生物学解释: 解释抑郁的原因也用来被解释自杀,但未证实。自杀并不遗传。
2、心理分析解释: 解释抑郁的原因也用来被解释自杀—转向自身愤怒,表达仇恨,报复动机。
3、社会与文化的解释: 个人挫折——社会性侮辱,失败,遭遗弃 社会变化——战争,动乱,经济危机 不同文化背景国家自杀率不同。
4、行为学派解释: 学习与强化:在生活中得不到强化,通过反常行为得到满足 。
九、自杀行为治疗
(1)去除爆炸性导火索
(2)决定是否应该住院或与亲友同住
(3)药物及心理治疗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官方网站:心理健康 ◆ http://www.xmxljg.com
专家督导:心理辅导 ◆ http://weibo.com/fjxlzx/
企业微博:心理词典 ◆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心理课堂 ◆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
权威心理督导:国家级心理治疗师/中国心理学教授郭潇赢
厦门心理咨询(尊重您的个人私密,使隐私权得到充分的保障)
文章引用图片均来自网络,若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