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必读: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1-10

从六岁多到十一岁左右的少年,刚好大约是小学一年级 到六年级的学生,被称之为学龄儿童,或简称学童。到了这个阶段的小孩,已经历了婴儿、幼儿、儿童各个阶段,完成了大部分的发展与变化。在这阶段,虽然其发展仍然继续进行,但与前面的阶段比较起来,其发展速度已比较平稳而迟缓下来,主要在量方面的成长较显著,增加身高与体重。要 到青少年阶段,青春发育以后,再快速发展。在这六年左右的阶段里,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变化,如下:从儿童阶段进入学童阶段以后,其生活本质起了变化。即:从富于游戏性质的生活,转入属于工作性质的生活。从 前样样事情都在游戏气氛之下进行,如边吃饭,边听故事; 遇到朋友,就一起玩耍;到了幼稚园,也是学唱歌、游戏,各种活动都以游戏方式进行。可是到了学童阶段,进入学校,各种活动都严肃起来,被要求好好坐下来,听老师讲 课,做功课,打扫教室;回家也得帮家里打扫,拿东西,帮父母做事。顶多可跟朋友游玩一下,就得作习题,整个生活 都充满了工作、工作、工作。就算是过去农业社会里的小孩,不上学校,只待在家里,也得帮父亲耕田、拔草、看牛,或帮母亲洗菜、看小妹妹等,帮大人工作。

 

因此从“心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养成“勤勉”的时候。假如既能把家里父母所要求做的工作勤快做完,也能 把学校老师分配的作业勤勉完成,连自己想做的事也做完, 自己就会感到高兴、骄傲。因此,这阶段也是建立自我信心的时期。若不肯勤勉工作,时时被训斥,不顺利,就会自悲且缺乏信心。

 

从认知及思考方面来讲,学童已从“直觉思维期”进展到“具体运用期”。BP:很多事情已不像儿童期,什么都需 完全靠自己的直接观察与经验来获知,而开始能凭别人的说明、解释、举例等方式来吸取许多不经亲身接触的新知识。虽然还很难以抽象的观念来推演逻辑,但能凭直觉来判断。 可以谈论使用飞机、军舰、坦克车、火箭来进行战争,也可以谈厨房、卧室、客厅、沙发等房间的结构与布置。懂得橘 子、西瓜、香蕉是水果,人、狗、鲸鱼都是哺乳动物,把各种东西依其共同点而归纳成类。但难于了解信仰、灵魂、文化等很抽象的观念。

 

随着思考与兴趣之演变,所喜好阅读的书籍也有所变化。九、十岁以前仍喜欢看童话故事,如白雪公主、孙悟空、灰姑娘等;到了十岁左右的少年就开始喜欢看鲁滨逊漂流记、太空探险记等半冒险、半童话的故事了。

 

到了学童阶段,个人的喜好及习惯逐步固定,不但别人可以看得出小华、小明、国忠、秀娟的个别能力与性格特点,连本人也意识到自己的特别之处,开始对自己有所自我意识感。

 

在家庭关系方面也逐渐有所变化,喜欢慢慢的放弃与父母亲密的关系,转而喜欢跟同辈朋友接近。心里有什么心事,可能会向朋友相互诉说,但不见得肯向自己的父母说明;一经被自己的父母探问,总是回答“不知道”;逐渐建立自己个人的心理生活范围。让父母感到自己的孩子已渐渐长大,已不像从前总是跟父母亲近,什么话都向父母亲谈,总是黏在父母身边的小孩 了!

 

心性发展方面,也有明显的转变。在儿童期一度萌芽的性兴趣,到了学童阶段,暂时被搁置下来,表面上好像对性不太感兴趣,被称之为潜伏期。跟异性朋友疏远,而喜欢只与同性朋友要好;淡视异性朋友,甚至相互排斥,因此又被称之为同性期。在儿童阶段,经历所谓“性蕾 期时,与父母产生亲子三角关系的冲突;可是到了学 童期的同性期便有了转变,即:孩子转而与自己同性的 父母接近,模仿建立同性认同”,协助自己心性的发展, 并解决且脱离性蕾期的症结。也就是说,男孩跟父亲要好,一起去钓鱼、打球、看球赛,一起修理东西或耕田,向父亲学习男人的事情;而女孩跟随母亲去买菜、购物、烧 饭、打扮,学习如何作女人。这是心性发展的特点,迎接青春发展阶段的到来。

 

由家庭到社会

 

从儿童成长到学龄期的少年,其生活与活动的重心逐渐 从家庭转移且扩充到社会。其基本的人际关系也从与父母的 关系,逐渐扩展到跟朋友、同学、老师的来往关系。做父母的,会发觉学童阶段的子女,已不像过去年幼时,什么都依赖父母来生活,什么事都跟自己父母亲讲、与父母亲商量, 反而开始跟自己的父母保持一段心理上的距离;而跟同辈的朋友更好,更听学校老师的话。遇到这样情形,做父母的不要内心难过,叹息白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而要了解这是正常的发展经过。否则,到了这年岁还时时跟随在父母身旁,不肯或不敢到外面社会里,不敢跟别人来往,那就得担心了。

 

因此,做父母的要肯放手,让年轻的子女与父母疏远, 多跟自己同年岁的朋友来往,多听老师的话,多跟同学来 往。当自己的子女在外碰到困难时,肯伸开手,把心情破碎 的子女接回来,安慰他们,让他们回到自己的老窝,或心理 疗养所,这样可松懈、复愈他们的精神,等到精神好转以 后,再让他们到外面的社会活动,这就是做父母的功能。

 

由学校来施行教育

 

现代社会,建立了学校制度,让社会机构来负责年轻人 的教育职责;进人学龄期的少年,依法律规定一定要上学,不可待在家里。这种情形跟古老的农工社会不一样,即:工业社会的制度把有关的知识教育,从家庭的父母手中移到社会的教育系统里去。过去从自己的父母身上得到知识与生活 经验,跟自己的家人学做事、谋生,也学做人、成家。可是 目前的教育系统过分地注重智育,而相对地忽略了体育、群 育、德育,及与生活有关的教育。也就是说,做父母的,不要认为把子女送进学校就够了,在家就只提供衣、食、住便 可。做父母的,还得继续负责有关做人、做事,在社会谋生、与人相处的生活教育。因此,如何配合学校的知识教育,在家进行生活教育,是学童的父母宜认识与关心的事。 如何跟自己逐渐疏远的学龄儿童保持接近,继续栽培他们是很重要的生活教育,是现代父母的主要课题之一。

 

同性期阶段

 

还有一点要认清楚的是,到了学龄期的少年,会脱离儿童的性蕾期,进入所谓的同性期”,表面上看来对性不感兴趣。本来还一直跟女孩玩医师与护士游戏”,还考虑 可以不可以跟女孩亲亲嘴的男孩,逐渐再也不跟女孩玩,只跟男孩去爬树、翻墙、到野外游戏、玩打仗,不欢迎女孩跟 着;原先还跟男孩玩家家酒,学画口红、穿高跟鞋,做 妈妈服侍爸爸的女孩,渐渐也不跟男孩在一起了,只跟女孩们躲在一起聊天、谈衣服、炫耀自己的收藏物,奉行孔夫子所说的男女授受不亲的现象。

 

可是有时有些小孩却没这样变化。有些女孩仍跟男孩去 爬树、翻墙、玩打仗,甚至还扮演司令官,指挥一群男孩子 打仗;有些男孩也与女孩子混在一起,跟女孩子聊新衣服、 谈女孩事,不愿跟男孩去野外逛。很显然,这些学童的心性 发展没进入同性阶段,缺乏对自己的心性认同,其行为与自 己的生理性别不符合。这是值得父母与老师去注意和关心,并且去帮他们纠正的。

 

学童们到了后期,将近十岁至十一岁前后,不但很少与异性学童往来,而且还呈现相互排斥、嘲笑、捣蛋的现象。这是学童们将进入青春期,开始对异性又感兴趣的前奏阶段。因为多少已对异性感到兴趣,但又不知如何处理,也就以相互嘲笑、排斥来保持距离,可说是一种防卫作用。特别是在此阶段,女孩子在生理上比男孩要发育得早一两年,较 成熟些;男孩心里多少会受威胁,乃以攻击、嘲笑、捣蛋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信心。因此,故意把青蛙放在女生的书包里,让女生发现而惊叫,或发出鬼叫声来吓女生,都是根据这种心理背景而来的。再过一段岁月,就懂得如何正式与异性来往相处,也就不会再用惊吓对方的方式来打交道了。

 

对少年之教养要诀

 

要能放松,让学童离开父母自己的孩子长大,进人学龄期以后,做父母的要学会一样事,就是能适当地放松自己的小孩,让学童能逐渐与自己的父母保持心理上的距离,离开家庭,跟外面的同年岁同学、朋友来往接近,也跟老师及其他成人接触,广泛学习、体验。这与小时候,婴儿及幼儿阶段刚相反,过分跟孩子接近、黏在一起,会妨害小孩的心理成长。要放松,让自己的孩子离幵,对一般父母没有多少困难,但对另一些父母却不容易。有些父母自己年幼时,孤独无亲,现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就舍不得放松,想一直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有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因为从自己的配偶那里得不到温暖、体贴、关心、情感,乃转而把精神都投注在自己的小孩身上,把希望都依靠在子女身上。由于这些心理因素,有些父母也就难让自己的子女离他而去。有的是因小孩小时体弱多病,或有残疾,父母养成了过分担忧、关心的习惯,不知不觉中,没随年岁而做调整。有一部分父母因其性格很谨慎、小心、过于担忧,害怕自己的孩子到外面遇到危险,总是不敢让自己的孩子到外面去尝试社会的环境,常跟随在旁保护。但有时候,外面的环境的确很危险,对孩子不够安全,这时的父母就非得特别小心不可。

 

不过有一点需澄清说明的是,父母对子女放松,并不意 味不用去关心子女,跟子女保持心理距离,不必亲近的意 思。相反的,父母还是需要一直关心子女,保持情感上的亲近。让子女有自己的私人天地,能自行与外界的朋友来往,能跟自己的父母有选择性的接触。做父母的,要远远的、但 时时刻刻地关心、间接地督导。必要时,懂得适时走近去关 怀,提供意见,并做适当的监护;但也懂得适时后退,让自己的子女去亲自尝试,包括经历小失败或错误,或体会成功的滋味,以便能从实际生活里学到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子女助孩子模仿学习,以便长大后,经营他们自己的家庭生活, 维持他们自己的夫妻关系等等。

 

鼓励社会生活经验

 

除了学习如何经营家庭及夫妻生活之外,年轻人也得学习如何踏入社会,跟别人、朋友、同事们相处来往。而这些社会生活的经验,宜从学龄期的儿童就开始。除了到学校参加学校的各种学业活动之外,学童也宜参加学校里的各种课外活动,包括打球、下棋、打牌、游泳等娱乐活动,参加少年宫举办的各种活动,包括去短程旅行等特别活动,或参与社会所举办的各种儿童社会活动。因此,这阶段的儿童不但能把其生活范围从学业扩充至参与活动,最最主要的,还是 透过这些活动,能有机会跟别人相处,通过实践经验而学到如何跟人合作,经由团体组织的上下协作而共同发挥功能,跟同辈者合作,学习社会群体关系的经验。这样将来长大成人,踏人社会生活较能轻易且顺利的在工作单位适应。因此,做父母的,不能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要有好的学业,还得时时鼓励自己的孩子适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免得变成书呆子,或长大成为缺乏社会经验的人。

 

施行适当的性教育

 

少年之性教育,要随其年岁之增长,而施与适当的教育与训练。早在婴儿、幼儿、儿童各阶段,就须供给与性有关的各种教育与训练方向。到了少年学童阶段,在其六至九岁左右的早期,为了配合其认知力的成长,可帮助学童去了解动物交配而生小动物的事实,也可让他们观察植物界里,花有雄蕊及雌蕊的差别,并靠花粉来接合,结种子的道理。即:借由动、植物的现象来说明生殖的基本观念。

 

为了配合青春期的即将来临,到了十、十一岁左右的学童就宜学习有关第二性征的特点,及男女生青春发育及变化的知识,以便迎接月经及开始遗精的新现象,而不会到时不知所措,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处理。关于儿童性教育之整个过程。

 

管教与体罚

 

小孩从四、五岁的儿童进入学龄期的少年学童以后,父母对小孩之职责重心,将从“养育、照顾”转变成“教养、 指导”,而对于小孩的行为管理,本质上也需改变。在儿童期之前的小孩,认知能力尚无法自行判断事情的是非,需完全依赖父母及四周的人给与判断,经由逐渐吸收,建立内在的判断事情好坏的依据。所以做父母的,只要凭自己的看 法,“告诉”小孩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就可以。可是到了学童期以后的少年,其认知能力已大有改变,对事情好歹是非的理由,想去了解知道,经自己判断、体会之后,才能消化吸收,纳入自己的是非判断系统。因此,做父母的,不宜 只“告诉”小孩,而宜“解释”事情的是非理由,以便帮助小孩经理解之后,建立自己的判断系统。

 

譬如,小孩向父母亲“顶嘴”并不是千篇一律都是“不 好,,的行为。关键还是要看事情的内容为何,是不是认为父母的意见不合适,而提出不相同的见解;而且,孩子是以什么样的语气与方式,向父母亲表现不同意见。同样,“动手打人”,并非是绝对不好的行为。要看为了何事而动手,是不是被人无理的欺负、被人打,才还手打对方,或者只是为了一点小便宜,自己先动手打人的。做父母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了解、解释、说明,让学童体会,从复杂的情、理、法当中,学习如何思考判断。这是学童期以后的少年管最重要的一点,乃要说明是非准绳并不是为了父母而定 的,而是为了小孩本身的需要,为了让小孩学会如何自己判 断,如何保护自己,以便将来在社会能好好生存。因此,假 如小孩做错了事,要强调的是,不仅让父母难过、生气,最 主要的,还是小孩本身做错了事,犯了规,吃了亏,受了伤 害,没得到好处。这是有关小孩本身的利害关系!

 

为了管教少年学童,有些父母偶尔使用体罚的方法。目 前现代社会,大多反对以体罚的方式来管教小孩。这并不是 说体罚本身是件很不对的事,而是说体罚容易产生不好的结 果,因此遭到反对。体罚最令人担心的是,有些体罚并不是 百分之百完全为了管教小孩而采取的措施,而常常是父母、 养育员或老师本身的心情反应行为。体罚可能只是父母或老 师出气、羞怒、怨恨的行为。因此,不仅可能带来小孩的心 理创伤,不但没有管教的意义,而且会有意或无意地带来心身的严重损伤。再者,有些家长或老师采取很不合理的处 罚,譬如叫年轻人站好几个小时,不准吃饭,要小孩吃苍 蝇,要小孩当众脱衣服被羞辱等等。可说是很变态的处罚方法。有时父母或老师用棍子狠狠的打,打伤皮肉,甚至发生骨折等严重伤害。因此,做父母的要避免使用这样极端且不正常的体罚方法来管教年轻人。

 

事实上,要惩罚小孩以达管教效果的方法很多,如叫小 孩短时间的罚站,造成心身的难受;暂时剥夺好处或权力, 如关在自己房间,不能出来玩,不能吃糖果点心,不能看电 视,不能夜晚外出;给予工作,如帮忙扫地、洗碗;或自己 幵口认错等等。惩罚的意义乃是象征性的让小孩体会自己做 错了事,要受处罚。在技巧上乃要考虑惩罚的轻重对小孩是 否适当,是否有意义与作用。当然最好的管教方式,是平常 做对了事就多加鼓励,这样小孩有心做好,也就不太会做错事了;而且就算是偶尔犯错,也不用太惩罚了!

 

学业压力

 

在学童阶段,因为小孩主要在学校念书,做父母的,随 着也就很关心学童的学业与成绩。因目前的社会与教育制度 偏向升学考试,要考得好,才能进好学校,进了好学校,毕 业后才能找到好职业,可说是要挤窄门的升学制度。因此, 做父母的,常常给自己的孩子压力,要小孩从早到晚看书, 星期一到星期天每天都要作功课,不让学童有娱乐或社会活 动。假如考试成绩多了一分,就很高兴,少了半分,就花上半天来训斥小孩。

 

对于这样拼命地造成孩子学业压力的父母,要扪心自 问,这样逼迫孩子念书,到底是为自己还是为孩子好。是不 是自己要强,怕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别人的,就勉强自己的孩 子拼命去念书?是不是因为自己从前没好好念书,现在就转 而期待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再者,自己要提醒自己,孩 子念书的目的,不只是获得好的成绩,考上好的学校,而在 于通过念书的过程,能养成求知的兴趣,求学的方法与动机。事实上,能养成求学的兴趣与方法,就可以好好受用一 辈子,这才是最重要的事。因此,做父母的,应关心有没有 让孩子对念书发生兴趣,或只是强迫去念书,而让孩子忘掉了念书的动机;有没有协助孩子了解如何学习的要领与方法,或只逼迫孩子拿好的分数?

 

最后一点,做父母的宜考虑每个孩子的天生能力,要针 对每个孩子的才赋,做适当的要求,不要期待每个孩子都会 变成状元!最重要的,还是让自己的孩子能发展自己的潜在 才赋,能快乐地发挥自己的天资就好。有关孩子的智能发 展,将在第八章详细介绍。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总结:在儿童发展阶段来说,少年学童是儿童的最后一个阶 段,已经将脱离小孩的乳臭,进入青少年的过渡时期。假如 这时期教养得好,以后的成长也就较容易了。跟从前发展阶 段的孩童比较起来,进入学童期以后的少年,已开始有自己 的想法,已是有个性的“小个人”,因此,不能仍以“小孩” 来看待。这是做父母的,做老师的,都要认识体会的事情。 你所说的话,你所对他作的事,都将影响“小个人”的心 理,影响他的日后生活,甚至到成人为止!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官方网站:心理健康 ◆ http://www.xmxljg.com

专家督导:心理辅导 ◆ http://weibo.com/fjxlzx/

企业微博:心理词典 ◆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心理课堂 ◆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权威心理督导:国家级心理治疗师/中国心理学教授郭潇赢

厦门心理咨询(尊重您的个人私密,使隐私权得到充分的保障)

文章引用图片均来自网络,若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时间 : 2016-11-02
标签 : ,,,,,,,,,,,,,,,,,,,,,,,,,,,,,,,,,,,,,,
分类 : F 青少年心理
评论 : 0条

= 15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