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要靠自己来创造–依赖性的心理治疗

啊勇(化名),男,20岁,高一下学期到现在不去学校学习,也不去工作,已经一年没读书了,是什么都不去做,整天无所事事,只是上网玩游戏,这可急坏了父母和家人,无奈之下,爸爸劝他来到了“厦门潇赢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其实是被骗来咨询的)。我刚见到的啊勇眼睛红红的,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说话的声音不大,不主动也不情愿的回答我提出的问题,他想改变自己的愿望一点都没有,看着他那副萎靡的样子我的心真的为他着急,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只能先从他幼年的经历来找突破口了。这时我让他画出他的人生曲线:“呈现的是快乐度直线下降,幼儿园时无忧无虑,小学只知道玩,初中开始有压力不学习,高中不读书”。
他的父亲50多岁,但是看上去很苍老的样子,更是无奈的看着儿子,交流中得知,父母从小就没有什么要求给他,他也从来就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他现在不知道干嘛?在家是老小,上面有4个姐姐一个哥哥,家庭条件优越,父亲是开厂的,只知道玩的他,从来就没有为自己的未来做任何打算,在交流中一直打哈欠,有些不耐烦的样子,他的激情和动力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我很好奇的问:“爸爸你是怎么使孩子变成这样的呢?”爸爸说:“从小开始他做就做,不做就不做,我不对他做任何要求,他也没有承担责任的心理”。从小得宠的他,记事开始就得到6个人的保护(父母、哥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全家人供零花,做任何事情想做就做,不做也没人要求,他活得很安逸,现在的他已经过惯了安逸的生活了,父亲是开厂的,年收入50–60万,家庭的经济使他很有优越感。
这个孩子是带标签的,其实从根本上说是家庭教育不当的结果,孩子的行为是父母家庭功能失调的产物,矫正的办法是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恢复孩子的激情和动力,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到了成年家长就要让他学会独立,要有独立的意识,本案例是家长的过度保护才导致孩子没有独立的意识的。
我们真的主张我们的家庭教育要象国外一样提倡“再富也要穷孩子”,的理念,孩子没有动力是父母的责任,是父亲对儿子的态度使儿子产生了依赖心理,因为他的未来以有了充足的保障了。
我当着孩子的面对他们进行的教育模式的矫正,让家长在孩子面前承认是自己的过度保护造成了现在的结果,让父亲直接告诉啊勇从今天开始不再管他了,开始给他断奶,让他学会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要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家庭的拥有是与他没有任何关系的,从此要求父母不对啊勇有任何的经济关系,听到这里啊勇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的依赖心理在作怪,他当场表示以后要开始做事了,不要父母养了,培自己的独立意识,以恢复社会活动。
据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了解,现在大部分高收入的家庭出现子女不独立的情况越来越多,真是:实辛苦了父母;害了孩子。凡是都有两面性,富裕的家庭孩子更要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即:“家庭的拥有与子女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幸福要靠自己来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