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冷漠背后的思考-厦门心理咨询

厦门德仁心心理咨询中心-人性冷漠背后的思考-厦门心理咨询

      2岁小女孩悦悦被碾轧致死无人管的事件发生,“冷漠”成了一个热词。人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冷漠?

 

      冷漠就像阴天,是个社会心理现象。它的对立面是“社会充满爱”。为什么走到了爱的反面呢?

 

      首先,这是这个社会越来越个人化的一个必然产物。从心理学上的解释是:我爱别人我能得到什么?得到这个答案有的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更多是通过观察别人。

 

      关于“冷漠”,心理学上还有一个“责任分担理论”的解释。

 

      当一个人需要帮助时,周边有一群互相不认识的人,这一群人中单个的人会想:该帮助他的应该是其他人。

 

      “见死不救”,缺乏社会爱心,是现在一个话题。对于这类新闻,人们感慨人心不古之余,是否想过自己处于当时的情况之下,会如何处理?

 

      从人情世故方面考虑,我们担忧引火上身,担忧好心没有好报(如南京2007年发生的彭宇因扶一个摔倒的老太,反被对方告,结果被判赔4万)。这些因素,涉及到法律、社会保障等方面,是政府应该考虑的事情。

 

      1964年,美国纽约发生过一个案例,一个女子在凌晨3天,被一个歹徒三次施暴并被杀害,整个过程超过35分钟,期间女子呼救声,至少引起了周围38位居民的注意,但是,38个目击者,隔着窗户,眼睁睁地看着事件的发生,没有人挺身而出,甚至没有一个人打电话报警。

 

      心理学家约翰•达利(John Darley )和比博•拉坦(Bibb Latane)曾经做过以下经典实验:被试在一个休息室里等待实验正式开始,突然房间里某处开始冒出浓烟,似乎有着火的迹象。如果此时只有被试一人,几乎所有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前去呼救;而如果此时被试是和其他几名伪装成实验参与者的实验助手在一起,若那些人不动,被试也很少会立刻做出反应。

 

      另一个实验中,参与者事先,并不知情。只是被告知,他们会被同时,单独安排在一个个独立的房间里,透过麦克风谈论在大学里遇到的挑战。受试者可以听到别人的讲话,但在别人讲话时,自己无法发言,除非依序轮到他讲话的时候。

 

      主试者首先安排一个学生,自称有癫痫,并告诉大家自己的病很容易发作,特别是考试的时候,渐渐的,他的声音慢慢减弱,然后是胡言乱语,再是恳求帮助。

 

      实验的实质:这个场景仅仅预录的一段录音,只有一个实验者在场。只是让他以为当时和他一齐参与这个实验的,还有其他人。当有人求救的时候,受试者知道同时有其他目击者,但他无法和其他目击者进行沟通。

 

      这个实验,进行了72次,测试的72个人中,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如果受试者以为,当时同时在场者有4人以上的,就不会采取行动帮助受害者。如果受试者认为,当时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场,没有其他人的时候,会有85%人的在三分钟内采取行动。

 

      此外,如果最初3分钟,没有做出反应的,就可能不会有任何行动。在紧急事件中,事件越久,会让人越麻痹。

 

      在这种搞不清状况的时候,身边他人的行为是我们最好的参照物。因此大家互相都在等待那个可能会站出来的“其他人”,导致最后大家彼此参照,反而没有一个人会站出来。上万年的进化史,使得任何群居动物都具有了这种参照身边同类来做决策的本能,人类也不例外。如果把这个看做是社会问题,人是理性的,理性得避险、理性得自私、理想得趋利。

 

      如果把这个当做一个心理现象来探讨,会得出另外一个结论:我们的行为有悖常理、不可理喻。连自己都莫名惊讶。我们并非冷漠,而是被一双看不见的手驱使。

 

      理解路人为何冷漠,并非几个心理学研究就可以解释的。在不了解案情的情况下,这些不同背景的研究更不足以替他们的行为做辩护。但是,如果相信路人冷漠的背后并非因为他们冷酷无情,而是责任分散、匿名和从众导致的旁观者效应,就能在以后出现类似情况时采取相应措施增加施救的可能性。

 

      所以,当遇到危险时,如果希望尽快得到周围人帮助,可以遵循以下建议:

 

      1 当自己需要帮助时,一定要让周围人明白情况。不明确地指出自己遇到了困难,路人很难判断到底是小两口斗嘴还是遇到坏人,是受伤了还是本来就腿脚不好,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还是迷路的老人

 

      2 明确责任,让人产生责无旁贷的感觉。明确责任时首选穿制服的,比如警察、解放军,因为他们的制服会产生身份上的约束,赋予他们更多的责任。还可以考虑和自己相似的人,他们更容易产生同情心。即使这样的人都没有,喊“大哥,抓小偷啊!”也比只喊“抓小偷啊!”更好,同时注视着对方的眼睛进行目光交流,或者触碰对方身体请求帮助,更容易让对方无法回避本应承担的责任,出手相助。

 

      3 作为生活在拥挤的都市中的路人,不要总是用别人作为自己的参照物,无论是衡量现在的行为、态度,还是经济地位和生活水平。多一份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感,不要继续做一个生活的看客。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官方网站:心理健康 ◆ http://www.xmxljg.com

专家微博:心理资讯 ◆ http://weibo.com/fjxlzx/

企业微博:心灵鸡汤 ◆ http://e.weibo.com/xmxljg

心灵博客:心理辞典 ◆ http://blog.sina.com.cn/xmxlys

企业博客:心灵秘钥 ◆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厦门心理咨询(尊重您的个人私密,使隐私权得到充分的保障)

文章引用图片均来自网络,若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时间 : 2016-05-26
标签 : ,,,
分类 : C 心理揭秘
评论 : 0条

= 15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