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怀旧过去呢?

9eb14b1c-4dbd-4955-947f-0d26ff3af6dd

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已经陷入集体怀旧的情结中了呢?先是我们的父母,他们总是怀念计划经济年代,“国家什么都管,单位、老婆、房子还有医疗”;那些“60后”“70后”“80后”也开始怀想自己年轻的时候,“身轻如燕,穿S码,一个排的小伙子追……”连初入职场的“90后”都开始想念过去的味道了。

 

谁没有过去呢?怀一下旧又有什么不好呢?过去帮助我们“知道自己曾经是什么样,了解自己后来变成了什么样。”精神分析家卡特琳娜·艾姆蕾-贝里松解释说,“同时,让我们更好地调整现在的位置和状态,预见自己的未来。”这种对过去恋恋不舍的情结中,最有风险的,是太爱怀旧从而失去现实感。这种生活在过去的人,在我们这个时代挺多的——他们为什么只想待在过去呢?

 

 

 

无法适应环境变化:

 一个问题是:过去真那么令人怀念吗?事实上,对于过去的回忆,往往关乎现在。我们的父母一辈备加怀念的计划经济年代,其实有其另一面——大家是没有什么压力,可同时也没有什么活力,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极度匮乏……而剧变的中国社会带来强烈而丰富的社会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个体无法适应社会变迁的痛苦。对计划经济年代的怀念,其实是对当下社会压力大、人际关系疏离、工作不稳定等社会现实的一种对应性逃避,仿佛一个婴孩逃回母亲的子宫。

 

“那些始终纠结于过去的人,拒绝正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精神治疗专家奥立维埃·农热解释。他们拒绝相信“我曾经是那样的(美好,出色,富有,成功,有魅力等),但现在却面目全非,一切都很不堪”,因此宁愿沉浸在逝去的时光里……奥立维埃认为,这可能源自人们在孩童时代所受的教育:人们总是教育小姑娘“不许生气”,教育小男孩“男子汉不应该害怕”(其实他们正在生气、害怕)。这样,当他们遇到各种情绪上和情感上的困扰时,实际上应该接受它,表达和宣泄出来,结果他们却被困在自己的情绪中无法自拔,根本无法正视此时此地,当下的自己的真实处境与感情。

 

拒绝忘记:

 通常,被困在自己的过去当中,证明他/她未能妥当地安排处理某些事情,说明他/她可能有严重的心理创伤未能及时“治愈”。怀旧把我们拉回过去,阻止我们向前迈步。如果说参加葬礼让人很难过,那是因为它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生命的有限”、生命已经结束,近而联想到自己终将面对死神。但即便如此,假如一个自己非常亲近的人去世,人们却会本能地拒绝“告别”与他/她相关的一切,会觉得“告别”就意味着“忘却”,下意识地,会努力让他/她继续活在大家心中,让时间和记忆停留在过去。

 

无法翻开生活中新的一页,其背后所隐藏的是难以做到“与过去决裂”,难以“迈步前行”。心理分析师将之与婴儿脱离母体的恐惧焦虑相比:这是人生的第一次“失去”,当这种“失去”没有被正确引导、消解,或者是因为原有的那种私密感情,或者因为他/她从未真正地脱离出来,他/她会试图倒退,返回到过去的那种母子相融合一的关系中。

 

通常事实上的、或者象征性的父爱缺失是其根源所在。因此,当父亲介入到这种母子关系当中,将会促使孩子走出这种关系以便投入更广阔的世界。而正是父亲这个角色,可以间接地帮助孩子正视现在、放眼未来。倘若缺少了这一点,孩子会继续“粘”在母亲身边,即使成年后,脑中也会一直回旋着这样的想法——“以前,可比现在好多了!”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 从身体上感受现在

活在当下是一种实践:用身体来感知当下生活的每个瞬间。体育锻炼、行走、放松练习、调整呼吸、让身体知觉苏醒……

 

■ 创作

艺术创作能让时间留痕。从绘画和雕刻作品中,人们能够看到一种进步,并由此感受自己的变化。艺术创作同时还是树立自信的一种手段。

 

■ 写出所害怕的事

用笔列举出我们所害怕的事,即使是最无关紧要的小事,也会让我们对未来有更清楚的认识,减少对未知岁月的焦虑。

 

■ 放开过去

怀旧是美化过去的一种自然倾向。曾经的那个地方、那种氛围、那些与回忆相连的情愫是那么美好、崇高。重游那些萦绕于心的故地,能够让我们放开过去。在某些情况下,这或许是一个机会,让我们可以清理一下其他的往事,在一个更好的基础上轻装前行。

 


☑相关文章

时间 : 2013-08-08
标签 :
分类 : C 心理揭秘
评论 : 0条

= 14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