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心理咨询同性恋

imagesCA5NT45Z

综述:同性恋(homosexual,普遍称gay、玻璃、BL(对男同的简称);lesbian、蕾丝、拉拉、百合、GL、毫升(mL)(对女同的简称)。同性恋者大约占人口的比例为3-5%,无论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 [1]

现代科学研究显示,各种少数性倾向(男同性性倾向、女同性性倾向、双性性倾向)和精神病理不存在任何内在联系[2],故同性恋不是一种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只是一种不同于大多数人,特殊的性倾向
197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将同性恋自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3)中去除;1993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没有自我不和谐性障碍的同性恋从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除名,并指出一些同性恋者对自己的性取向感到焦虑、抑郁,或者感到犹豫不决,希望改变为异性恋者的情况属于性心理障碍。[3]2001年4月20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对同性恋的诊断参照ICD-10做了调整。有些医学组织认为,同性恋是一种选择,可以得到治疗,并通过一些疗程改变他们的性倾向,但是受到了医学界和科学界的批评,因为它们带来的压抑感有时会导致治疗者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甚至自杀观念。[4]美国精神医学学会1997年通过决议,从事这项治疗的医生被认为是缺乏职业道德的。
由于世界各国文化、宗教的差异,导致世界各国至今对同性恋人群还存有争议。中世纪的欧洲,受天主教的影响,民众遵从教会定义,认为同性恋违反神意是犯罪的。古代的中国,“娈童始于黄帝”[5],“男风”在历朝历代时常盛行,作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对同性恋多持的中庸的态度。只是从伦理道德方面发表看法。[6]相对于中世纪欧洲的严苛,直接用文字和法律规定残杀同性恋来说,中国古代社会更加宽容,儒家也对同性恋问题只做泛指性教导,孔孟亦未曾对普通同性恋表明过彻底否定的观点。如《论语·阳货》中的“巧言令色,鲜兮仁”[7],《论语·季氏》中“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8]”,《孟子·尽心下》中“恶佞,恐其乱义也[9]”在非洲和亚洲西部、南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同性恋仍被视作一种违法行为,有的国家甚至将同性恋者处以极刑。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人普遍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性倾向,中国对同性恋人群的看法较为保守,将同性恋非刑事化、非病理化,但不承认同性伴侣任何关系。不可否认的是,现今,欧洲许多国家(包括法国、西班牙等天主教传统国家)同性婚姻已经完全合法。[10]同性恋被人们理解乃至认同,将会是今后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11]也是人类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一种具体表现[12]

原因

20世纪初,世界医学界否定了同性恋性取向与道德相关的观念。认识到同性恋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并非 内心的扭曲,应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情感的发展。经过医学专家从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认为同性恋的形成有如下缘由:

遗传

携带有同性恋基因的个体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便于发展成同性恋细胞。这就表明,同性恋的性取向也有部分是遗传基因所产生的结果。

性激素

我们知道,性别上的差异在出生之前便开始形成。首先,一个位于男性Y染色体上的基因能够调控人类机体表达产生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促进男性胎儿睾丸形成。然后睾丸产生并释放睾丸激素,促进大脑和性器官的男性化,同时产生并释放其他激素抑制女性性器官形成。而女性在这一阶段,并不需要任何特别的激素。
性行为由大脑中下丘脑控制,男性这个区域是女性的两倍大小,而男同性恋这个区域和女性差不多,这些是由生理障碍形成的同性恋。对没有生理障碍的男性而言,每多一个哥哥会增加成为同性恋的倾向,这是因为当母亲第一胎是男性后母亲体内会产生一种针对男性胎儿产生的抗体,如果第二胎还是男性,这种情况会继续加剧,也就是说哥哥越多,后出生的男孩成为同性恋的几率越高。Y-伴性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也许是罪魁祸首。

☑相关文章

时间 : 2013-07-16
标签 :
分类 : C 心理揭秘
评论 : 0条

= 8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