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厦门心理咨询

u=3362752838,1050414450&fm=23&gp=0

【摘要】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社会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如器官的衰老带来的躯体疾病,疾病的痛苦及活动能力受限使社会适应能力的降低,许多老年人由此产生消极情绪,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给家庭、社区、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应教育老年人正确认识离、退休后的问题,指导老年人正确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必要性,做好老年保健指导及家庭生活护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重建老年人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  老年人 心理健康 原因分析

随着医药卫生事业日益发展,医疗水平提高,人类平均寿命日见延长,老年人在社会人口中的比例逐渐增大。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和经济发展,使我国人民病死率下降,平均寿命提高,已从20世纪40年代末的35岁上升至现在的接近70岁,另外由于生育率的控制,人口出生率下降,使老年人口比重逐渐上升,数量现已居世界之冠。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4 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据预测2025年上升到20%,2050年将达到顶峰25.5%。因此,研究老年心理问题,使老年人心身健康地渡过晚年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1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健康  由于机体老化,各种疾病明显增多,使很多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疾病的痛苦及活动能力的受限,使许多老年人有消极情绪,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就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焦虑、烦躁、抑郁情绪,严重者引起精神症状。

1.2  退休  退休对以事业来界定个人社会地位的人来说,不可否认是一大生活危机,离、退休后很多老人会出现适应性障碍。据王育珊、钟华荪等对广州市诗书街1 438人调查显示,离、退休对老年人情绪的影响最严重[1]。离、退休后由于职业生活和个人志趣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长期紧张而规律的职业生活突然转到无规律、懈怠的离退休生活,另外社交范围缩小,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使一些老年人很难适应现实生活,易对生活产生空虚、孤独感和无价值感,甚至有的老人有被抛弃感、老而无用感。

1.3  经济  据西方国家调查表明,经济问题是影响老人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因随着退休,收入减少,就可能造成老年人生活水平下降。而在农村老人多无固定收入,生活水平较低,老人多靠子女赡养。由于老年人多患有慢性躯体疾病,常反复发作需多次住院及常年服药,所以对于经济条件不很宽裕的老年人来说,住院费用便构成了一定的经济压力,使老人出现抑郁的情绪。

1.4  家庭  家庭对老年人培养良好的情绪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独居、空巢严重影响老人的心理健康。1990年,我国老年人口中,有90%的老人与子女同住,然而如今,在许多城市,空巢家庭增长到40%~50%,有的高达70%~80%,乃至90%,住房宽敞了,自由了,但老年的孤独感或空巢感却更常见了[2]。由此老年人会有孤独、空虚、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孤影自怜,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更加重,以至会产生抑郁,久之会降低自身免疫功能,为疾病敞开大门[3]。

1.5  高楼住宅综合征  是指一种因长期居住于城市的高层闭合式住宅里,与外界很少接触,也很少在户外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应的一组症候群。多发生于离退休后久住高楼而深居简出的老年人。其主要表现:不爱活动,性情孤僻、急躁,难以与人相处等。它是导致老年肥胖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常见原因。

2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增进与维护

2.1  加强老年人自身的心理保健

2.1.1  指导老人正确评价自我健康状况  在老人身心健康的实践指导和健康教育中,实事求是,指导老人正确评价自身健康状况,对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正确对待生与死。对于因患病行动不便的老人应照顾好他们的生活起居,经常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到户外活动,做好和他们的沟通,给予他们适当的心理疏导,增加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如有疑病症,应向患者耐心解释,或做必要的检查,应以科学的论证消除疑病心理。这些都有助于消除其郁闷倾向,使老人进入躯体心理康复的良性循环中去。

2.1.2  做好老年保健护理  为了减少和延缓疾病的发生,要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这对于提高老年人的卫生知识水平和防病治病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饮食中摄入盐的量,吸烟、饮酒、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戒烟、戒酒是保护脑神经、长寿、益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等;还要定期为老年人检查身体,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健康普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患于未然;认真耐心倾听老人对自己心情和病情的叙述,使老人有信赖感和安全感,消除抑郁、焦虑、恐惧、孤独情绪对老人的影响,让老人学会适应社会,提高自身心理抗病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2.1.3  教育老人充分认识老有所学的必要性,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学习不仅是老人精神需要,而且可以增长知识,活跃思维,开拓眼界,端正价值观等,同时也有益于身心健康。“勤用脑可以防止脑力衰退”,可指导老人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学习和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如阅读、书法、音乐、舞蹈、园艺、棋类等,既可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又可减少孤独、空虚和消沉之感,有人称之为“文化保健”。因此合理用脑既可促进大脑健康,提高人的智力,也是一种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方法。

2.1.4  教育老人正确认识离退休问题  对于接近离退休年龄的老人,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由原来的工作岗位退下来,这是一个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过程,要让老人充分理解新陈代谢、新老交替的规律,要让老人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适应离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才能对离退休这个生活变动泰然处之。另外帮助他们尽早适应新的社会角色,教会其寻找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如看书、读报、练拳、舞剑、养花、钓鱼或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还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排遣内心的消极情绪寻找新的生活乐趣。

2.1.5  指导老人安排好家庭生活  家庭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场所,老年人需要家庭和睦与温馨,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据研究,独居在不幸福老人中分布较为突出,占31.78% ,这一比例是具有幸福感老人的3.5倍[4],家庭养老目前乃至将来都是很重要的,晚辈有尊老、养老的公德与义务,应尽力减少老人独居的比例,使老人能在家庭的关照下享受天伦之乐。作为子女在赡养老人时,不但要让老年父母不愁吃穿,还要注意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要多抽空闲常回家看望父母,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注意精神上的关怀和抚慰,使老人生活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对老人心理健康的增进具有特殊的意义。

2.1.6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良好生活习惯对老人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如起居、饮食、戒烟、戒酒。古人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很有道理的。适当的修饰外貌,改善形象,扩大社会交往,多交知心朋友,多接触大自然的良辰美景,或欣赏优美的音乐艺术;搞好居室卫生,在室内做一些装饰和布置,赏玩一些花、草、工艺品或字画等,使生活环境幽雅宁静,心情舒畅,有助于克服消极心理,振奋精神。所以,应培养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安排,怡然自得。

2.2  改善和加强社会对老年心理卫生服务

2.2.1  进一步树立和发扬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  我国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家,早已形成了对老人的赡养义务和尊敬的社会美德。这种敬老、养老的社会风尚也形成我国老人心理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

2.2.2  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老年是许多危机和应激因素集中在一起的时期。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会破坏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因此,各界都应对老人给予关心、安慰、同情和支持,为老年人建立起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网,形成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为“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奠定基础。

总之,健康老年人不但指个体身体状况的良好、日历年龄延长[5],也包括老年人心理年龄、社会年龄的延长。相信随着社区护理,家庭护理的逐步发展,将为我国老年人提供更为全面和完善的护理服务。

http://www.xmxljg.com/


☑相关文章

时间 : 2013-07-11
标签 :
分类 : G 学习力提升
评论 : 0条

= 7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