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哪里?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哪里?
昨天晚上忽然电闪雷鸣,然后这一场春雨就倾斜而下,没有淅淅沥沥的感觉,倒有种狂风大作,倾盆大雨的模样。今天早上的温度自然而然降了下来,一床薄薄的丝绵被,生生盖出寒凉的手脚冰冷状态。干脆起床吧,运动运动再适当饮食,倒是可以增加些热量不是?小宝听到我在屋里的动静,一脸笑容的冲进房间:“妈妈,早上好啊,你睡醒了?甜脆的声音瞬间截断春寒料峭,小宝宝身上那种固有的甜腻腻的温暖,果真是能够赶走这一室寒冷的利器啊!等我洗漱完毕,我们就一起早餐。小宝稳稳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手抱着自己的小碗喝着粥,一手拿着面包,津津有味的啃着。忽然想起前段时间,吃饭时他还是一贯在前面跑,姥姥在后面追着喂食的;好在经过我们共同的一番努力,他终于改变了自己的习惯,老老实实的吃饭,真好!其实,孩子能够养成一个好习惯,真的不容易;而习得一些坏习惯,倒是常常在不知不觉间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
闺蜜家的小宝,四岁多了,是个有礼貌、有个性的小男孩。不过,他有一个习惯:但凡是吃饭时间,他就一定要端坐在客厅沙发上,等妈妈端来饭、打开电视、调出他喜欢的动画片,然后才能乖乖地被喂饭。否则,他简直就是吃饭的“困难户”,不但半天吃不了一口饭,还满屋子跑的让人眼花缭乱。大人也跟着吃不好饭,他也瘦的像个“豆芽菜”。结果孩子越瘦父母越舍不得让孩子不吃饭,渐渐地就养成了但凡吃饭,他就是家里唯一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小霸王”。最后,一边看电视一边被喂饭,就成为这个孩子的习惯。父母用自己的宽容与纵容,一时半刻似乎取得了成效,孩子终于可以老老实实吃饭了。可是很快随着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孩子其他方面都表现得无懈可击,就是到了集体吃饭的时候无论如何也无法融入。最初老师还可以帮助喂一次两次,可是次次都是如此,且又不能乖乖地坐在椅子上,让老师也很是头疼。后来幼儿园校方经过若干次试验之后,委婉的提出,能不能让家长辛苦些,每餐把孩子接回家吃过饭再送来?
闺蜜为这样一件事情,近乎焦虑起来。近段时间训练孩子吃饭成为家中的重中之重,再没有姑息的让看电视,也没有越俎代庖的喂饭,若是孩子不吃,也终于狠下心饿上一顿。效果很明显,孩子经过大哭大闹、绝食、嘶吼、大发雷霆,后来终于偃旗息鼓,吃饭的时候尝试自己拿起小勺子开始主动吃……很显然,孩子之前之所以出现这种坏习惯,毋庸置疑,是父母的教育方法出现了问题,父母也没有采取更为有效的方法。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有些父母习惯性的认为是孩子还小,不懂事,慢慢长大就好了。其实不然,正是因为一次一次无底线的谅解,才会使得孩子的这些小毛病,逐渐发展成不良习惯,甚至大的错误,其后果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上很多时候,往往是父母忽视了孩子的聪慧而已。因为从孩子出生,他的世界中父母的比重就非常巨大;他们会用尽自己的心思去关注父母的言行,也会不断试探父母的底线。有时候父母可以适当纵容孩子的小把戏,但有些行为,一旦出现就需要立即纠正。无下限的纵容,只会酿成更多的苦果,苦的是全家人啊!
1、过分依赖父母
幼小的时候帮助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但是随着他们越来越大,越早学会独立,对他们的人生越有益。可是,若是事事依赖父母,就会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遇到一点小事就开始着急慌张,遇事从没想过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孩子还小的时候尚不觉得,但是从他入小学之后,有自理能力和没有自理能力的孩子立即泾渭分明。有些孩子总是丢东拉西,不是作业本没有带,就是文具盒忘了拿,动辄还要给父母打电话让送什么什么东西去学校门口……而有的孩子则会把自己的事情打理的井井有条,完全不需要父母操心。想要日后孩子能独立,自己能轻松,那么从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就要循序渐进的学会放手,切忌过于代劳、过于保护;尝试不断激发他们的自我思考能力;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完成事情;建立孩子的成就感及自信。
2、对父母的话总是置若罔闻
我记得欧阳修在《诲学》一文中提出“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深刻的对比了“人与物”的区别,从而提出“生而为人,是一定要学习的。因为人的本性,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如果不学习,就可能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唯一无法卸任的老师。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话也总是装作听不到,他怎么还会有“好学”之心?其实想来,孩子对父母的话若是装作听不到,排除唠叨的因素之外,一定是因为父母提醒了孩子要做他不喜欢的事情,所以他会采取漠视的态度。事实上,父母也很委屈:为什么会唠叨,因为自己说的话孩子总是不听;因为不听,所以才唠叨。孩子也很委屈:为什么不听,因为父母很唠叨;为什么唠叨,因为他们的指令我总是不想去执行。如果已经进入这样的“死循环”,那么父母不妨先从自己开始反省:是不是总是对孩子事事不放心,处处提醒?这样是让孩子养成了被动的习惯,不耐烦是正常的啊。自己想想,有人天天对你指手画脚的动辄指责,你开心吗?将心比心而已。父母在纠正自己的同时,还要想办法帮助孩子、纠正孩子的行为。自己做到言出必行,对孩子的要求也要在精简中理解和执行。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话总是置若罔闻,孩子就会变得目中无人,独断专行且不懂得尊重别人。
3、习惯于用发脾气来解决问题
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可能他的能力达不到他的思想的速度,因此会产生挫败感,动辄发脾气。若是这些因素所致,父母还是要学会理解孩子的。但是,如果孩子习惯于通过大发脾气、哭闹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成为问题了。要玩具不得,哭闹发飙;愿望无法实现,哭闹发飙;甚至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自己的想法被忽视,也会通过哭闹发飙来表达……父母同样要先想想自己,是不是总是在孩子哭闹发飙的时候立即满足了他?或者即便不是立即满足,最终孩子也是能够达成目的。若是如此,就是父母之过,立即改之!在父母面前闹一闹,愿望就被满足。久而久之,孩子怎会不变得越来越任性、粗暴?可是将来当他无可避免的遭遇了拒绝、遭遇了挫折,谁会如同父母一般的包容、纵容他们去解决问题?所以,从现在起,当孩子发脾气时,应该默默地把他抱起来,或是平静地注视他,等孩子自己安静下来。父母要知道,这种脾气暴躁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不要觉得孩子这是“变坏了”,去责怪、训斥他。想要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就需要父母有一定的方式方法。纵然说赞赏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的教育,那么没有惩罚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家长在减少溺爱的同时,一定要给孩子进行适当的惩罚教育。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及时给予制止或者警戒,让孩子引起注意和警惕,从而避免错误行为的重复发生。刚柔结合,让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吸取教训,改正错误,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健康成长。这也是所有为人父母的心愿吧!
文转自:沫沫的静好岁月的博客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15305020431
厦门心理咨询-官网: http://www.xmxljg.com
机构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北路世纪海湾巴黎楼19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