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儿童心理咨询:孩子总是动手打人的原因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孩子总是动手打人的原因
昨天晚上,带小宝出去玩。很快就聚集了七八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他们在一起奔跑、玩耍,倒也很快能够玩得很嗨。其中总有那么一个两个孩子,年龄稍微大一些,或者比较具备领导力的,很快会成为一群孩子的核心,带领大家一起玩。不过,孩子多了,是非自然就多。每个孩子都是有个人主见的,再加上成长的环境不同,难免会有意见不一或者碰撞的时候。小宝就是因为没有服从那个无形中成为“核心”的孩子的要求,那个大一点儿的孩子,忽然伸手压在小宝的头上,然后往后一推,小宝一时不备,站立不稳,直接摔倒在地。因为是男孩子之间难免的推搡,再加上小宝看起来也没有受伤,直接从地上站了起来;所以我一时没有动,想看看他们会怎么处理这样的事情。不过,那个男孩子的妈妈倒是立即冲了过去,要求那个男孩子给小宝说“对不起”。男孩子很是倔强,硬着脖子,就是不吭。小宝看着男孩子的妈妈生气的样子,倒是口口声声说“没事儿,没事儿……”男孩子妈妈看到小宝这样说,又忍不住对男孩子嚷嚷:“你看,你看弟弟这么大度,你道个歉都不会!”男孩子大概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梗着脖子,说:“他不听我的,非要自己乱动,我才轻轻推他的。”男孩子妈妈继续冲男孩子嚷嚷:“谁允许你推小朋友的?是不是早就说过,不要推!不要推!!不要推!!!你要做个坏孩子,是不是??”大约是越说越气的缘故,那个男孩子的妈妈一边说着“不要推、不要推”,一边开始不住的用手推那个男孩子。小男孩往后一个踉跄,也歪倒在地,和刚刚的小宝如出一辙。呃……我还没有来得及走过去,那个男孩子已经自己站起来,开始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抱着妈妈的腿。他的妈妈却忽然也伸出手,放在男孩子的头顶,又是往后一推……和刚刚男孩子推小宝的动作一模一样!
小宝继续冲那个男孩子的妈妈叫着:“没事儿、没事儿,我说过没事儿啦!”我过去轻轻搂着他,看着他嚷嚷的脖子上青筋劲爆,不由拍拍他的后背,安抚他安静下来。小宝顺势歪倒在我怀里:“妈妈,我觉得小哥哥也不算故意的,我已经原谅他了!”我点点头,说:“小宝做的很好。”那个男孩子的妈妈看到我过来,赶紧问我一句:“孩子没事儿吧!”我笑着摇摇头:“孩子之间难免的。以后注意点就好。”男孩子的妈妈却叹口气:“这孩子,太倔!挨了多少打,都纠正不过来。”因为是萍水相逢,我也不便多说,所以点点头,这件事就算过去了。那个男孩子的妈妈继续拉着男孩子到了另一角,不让孩子参与游戏,而继续碎碎念。我不知道那个男孩子在那样的环境和心情下,能不能听进去妈妈的话,但是我知道,他的妈妈做的一定是“无用功”。孩子爱打人,一定是有原因的;其中父母的影响至深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尤其是针对比较明事理的家长,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只要只是孩子之间正常的推推搡搡,倒也没什么;如果是自家的孩子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做父母的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孩子为什么会动手打人?就像推搡小宝的小男孩一样,他妈妈处理事情的模式,和小男孩的一模一样,不难想象,平日里小男孩看多了妈妈的行为,就是不断地嚷嚷、然后推搡、然后按头推搡……所以,他自然而然就学会了,不自觉的就使用了。所以,想要改变孩子,不妨先从自己的行为开始改变才是正确的方法吧。
厦门儿童心理咨询:另外,父母要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就是无论孩子做了什么,爸爸妈妈都会爱他,都不会放弃他;即便是做了不对的事情,承认错误就好了,完全不妨碍妈妈对他的爱。当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就会建立足够的安全感,他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而且,即便是孩子没有张口承认错误,依旧哭着偎依到妈妈身边了,妈妈需要的是给孩子一个拥抱,同时也就是给了他承认错误的勇气和力量,而不是立即把孩子再次推的远远地。不是吗?
第三,有的孩子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而动手打人。孩子们都喜欢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团体中总是有其他小朋友会做些让他不喜欢的事情,孩子又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因而动手打人。比如,孩子计划玩过家家的游戏,于是拿个小盒子做玩,用土来做饭。这时旁边有别的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落叶,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于是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这时,父母要加强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教他平和的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在过家家这件事上,妈妈可以教孩子对别的小朋友说:“我正在做饭呢,你要不要和我一起玩啊?但是我们不能用树叶,而是要用土。”而且,要明确的告诉孩子,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如果孩子无法理解,不妨直接启发他,如果是有比你强大的小哥哥搞破坏,你根本就打不过,怎么办啊?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的父母对儿童心理与行为认知存在八个误区:
1、关注成功重于失败;
2、关注物质需求重于精神需求;
3、关注学习结果重于学习过程;
4、关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
5、关注‘是什么’重于‘为什么’;
6、关注外显行为重于内隐心理;
7、关注共性问题重于个性问题;
8、关注单向说教重于双向交流。
这样势必导致父母对孩子“爱”之愈深,孩子对父母“拒”之愈切。父母没有给孩子做出足够的榜样力量,却不自觉为孩子包办一切且过分地关注孩子表面东西,没有足够的内心交流。那么孩子怎么身心健康的成长呢?
文转自:沫沫的静好岁月的博客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15305020431
厦门心理咨询-官网: http://www.xmxljg.com
机构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北路世纪海湾巴黎楼19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