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靠谱的心理咨询机构:环境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
一个出身于普通集体农庄庄员家庭的 7岁孩子(父母受过中等教育,家里有三四百本藏书)在入学时已经能理解和感受本族语言的 3 000~3 500个词的情感色彩,其中 1500多个词已成为他的积极词汇。而一个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 45~50岁的工人、农庄庄员,则可理解和感受本族语言的 5 000~5500个词的情感色彩,其中成为他的积极词汇的词却只有 2000~2 500个。这一事实具体地说明,童年岁月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坚信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阶段在很大程度上预先决定一个人的未来,丝毫也不否定在较晚的年月中进行再教育的可能性。苏维埃教育家马卡连柯以他的实践出色地证明了再教育的巨大威力。但他认为非常重要的依然是幼年。
正确的教育途径并不在于纠正在童年早期阶段所造成的错误,而在于不犯那些错误,在于事先防止进行再教育的必要性。一棵长歪的小树苗,你稍加努力就能够让他们在未来正直地成长。而一棵躯干长歪了的大树,你想要用外力强力去纠正它,要么是树干折断,要么是被连根拔除。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幼年是儿童认知学习和行为习惯构建的最佳时机,这个时候他们对未知充满了渴求,你让他们置身于什么样的环境,你传递给他们什么样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他们都会全盘接受。但是,在这个阶段,能够意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急迫性的教师和父母却并不多见。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感到迫不及待,急需帮助的,反而是问题孩子的家庭。因为他们的孩子一直被用错误的方式教养,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对人本质的尊重和理解。他们往往是被视作依附于父母的一种物质性的生命存在,而非独立人格的精神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很多儿童,因为做事情不能达到父母所期望的完美,就经常被父母所批评、责备、打骂。除此之外,父母并没有向他们传递儿童真正应该接受的一些美好的东西,比如:如何去观察、发现、探索、了解这个世界的构成?如何通过生活中的实践,去学习和掌握一门技术,以及如何恰当有态度地与他人协作交流。
真正应该被传递的美好的事物,在这样的家庭中并不常见,而抽象的、不知所措的批评和抱怨则是家常便饭。正是因为违背儿童规律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导致他们在行为、认知、价值观方面出现了偏差,最后变得让自己的父母无法接受,让教师无法接受。如果仅仅是父母和教师无法接受,那么孩子还有一种防御机制,就是封闭自己的心灵,谁也无法靠近和改变。这种封闭,一方面可以把伤害阻挡在外,另外也会把未来可能存在的关怀和温暖阻挡在外。比这更最可怕的是,孩子也无法接受自己。当儿童被反复证明他们的行为不可以被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却得不到任何帮助和改善的可能,就会彻底绝望,而放弃自己。放弃的方式可以是放弃对未来的追求和探索,也有可能是沉溺于某种能够证明他们还有存在意义的方式,也有可能是彻底放弃生命的存在。事后的再教育,实际上比早期的正确教育更加迫不及待,但是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你最好是不要等到那一天,因为事后教育所需要的付出会超出你的想象,而可能得到的回报却不如适时的教育。
事情总是会有改观,但是,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他们既不会积极参与学习,也不愿意真正做些什么来改变现实的糟糕。所以,真正需要接受再教育的,不仅仅是错过早期教育的儿童,更应该包括对此一无所知的教师与父母。令人遗憾的是,有那样一些学校,孩子们上过五六节课之后还要在学校留四五个小时,留校不是让他们做游戏、休息和到大自然中去活动,而仍然是坐下来看书。孩子在校的时间变为漫无止境的、令人生厌的上课。正是在这里为教师跟孩子经常地进行精神上的接触创造了有利条件,缺少了这种接触就无法想象培养高尚情操。为什会是这样呢?因为带领孩子们上草地、去树林或逛公园比上课要麻烦。一些优秀长日制学校的好经验得到了很好的总结并发表在教育书刊上,可惜的是许多学校却很少去运用。
厦门靠谱的心理咨询机构:为什么一种便于教师经常进行精神上接触和了解的全日制学校,会变成让孩子生厌的场所?苏氏认为,带孩子们去草地、去树林去公园比较麻烦,不便于管理。为什么有很多好的经验得不到推广和应用?因为用习惯的方式去做事情,会让我们获得暂时的轻松,让我们觉得安心,因为最坏的结果也就是现在。而采用全新的方式,是充满的挑战与风险。这段话,让我真正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家庭会把儿童送到课外辅导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教师,会把他们根本未完成的教学任务传递给家长,让他们去施教于儿童导致很多亲子之间反目成仇关系破裂。因为,父母在生活中去培养孩子,这样比较麻烦。因为老师要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有他们所期望的进步,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方法去做到。这些事情,对我们来说,看上去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而苏氏感到非常的痛心。在他看来,父母与教师都错过了能够与儿童进行精神交流的机会,错过了用生命去影响另外一些生命的良机,这对于施教者来说是最大的损失。
苏氏心系天下儿童的成长,而天下儿童的命运与他何干?
而你的孩子,你班级的孩子却是与你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他们成长得更好,这是你的家庭职责或者班集体的职责,你却不以为然,总是觉得麻烦,而选择对他们未来成长并没有好处,甚至对身心发展还存在伤害的方式去教育他们。你期望自己的子女或者班级的成员能够更加体谅父母和教师,承担他们自己的学习职责乃至未来的生存责任,而你却在教育他们的时候不去承担相应的,必要的付出,这怎么可能?孩子周围的世界,首先就是蕴含丰富多彩现象和无限美的大自然的世界。这个自然世界是儿童智慧的无尽源泉。概括周围世界事物和现象的那些真理,只有当它体现为作用于感觉的鲜明形象时,才能变为儿童的个人信念。让儿童通过周围世界去认识最初的科学真理,让自然现象的美和无限的复杂性成为思想源泉,把孩子逐渐引入社会关系和劳动的世界,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天生就有学习的意愿,这种学习最初是通过认知周围环境而发生的。
正如早期教育的典范《卡尔威特的教育》,自然教育倡导者卢梭所写《爱弥儿》,以及现实生活中很多从早期教育中获益的家庭,都是通过对身边环境的探索来获得这种认知。苏氏提到,自然的美与复杂性成为儿童思想的源泉,因为再美好的课堂教学,都无法重现这种美与复杂性。对美的鉴赏可以增加我们的感知能力,而复杂性则会促进我们的思考。与此同时,让孩子进入人类社会的世界,从与人共同协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行为的意义,对他们自主学习和责任承担至关重要。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行为动机的驱动,而让自己的行为对于自己、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具有意义性,则是行为动机的源泉。这种意义性必然是通过社会协作来完成的。比如,教育儿童让他们保护外太空的安全问题,这对他们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他们也无法抽象地理解这件事情的好处。而让他们在家庭中感受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在学校集体生活中感受到来自教师与同伴之间的休戚与共的感受,对他们来说则更具现实意义。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因为这种关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给他带来的好处,他因而被塑造,由此决定了他自身的行为方式。比如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或者教师,让你去从事简单的扫厕所的工作。纵然待遇还不错,但是却注定会感觉到做这件事情并无实际的意义,而心生烦恼和倦意。但是,如果你必须依靠这种方式来获得生存资源,那么你就会尽力做好这件事情,这就是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所带来的自我教育的可能。由此可见,环境不但提供了最佳的学习场景,而且还提供了对人类自我教育的驱动力。
文转自:陶勇-家庭教育的博客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15305020431
厦门心理咨询-官网: http://www.xmxljg.com
机构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北路世纪海湾巴黎楼19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