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复创伤应激障碍?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如何修复创伤应激障碍?
最近,接待了几位来访,他们要么是小学生,要么是初中生,在他们这样幼小的年龄就遭遇了亲人离世的悲痛,真的让人觉得既无奈又心疼。在他们身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是年龄都不大;二是亲人的去世,家人经过挣扎,也都没有瞒着孩子;三是刚开始都没有很明显的情绪反应,看上去淡定,但是在经过一个月或者半年后,陷入痛苦,不能自拔。亲人离世,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会造成心理创伤,年龄越小,创伤越大。且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反应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PTSD的发病率报道不一,女性比男性更易发展为PTSD。
亲人离世后,如何更好的处理这个创伤?
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即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和麻木类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但儿童与成人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且有些症状是儿童所特有的。
1.创伤性再体验症状
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也可出现严重的触景生情反应,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
2.回避和麻木类症状
主要表现为患者长期或持续性地极力回避与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拒绝参加有关的活动,回避创伤的地点或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不能回忆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
3.警觉性增高症状
主要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可伴有注意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虑情绪。
4.其他症状
有些患者还可表现出滥用成瘾物质、攻击性行为、自伤或自杀行为等,这些行为往往是患者心理行为应对方式的表现。同时抑郁症状也是很多PTSD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
5.儿童PTSD的症状特征
儿童的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可表现为梦魇,反复再扮演创伤性事件,玩与创伤有关的主题游戏,面临相关的提示时情绪激动或悲伤等;回避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分离性焦虑、黏人、不愿意离开父母;高度警觉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过度的惊跳反应、高度的警惕、注意障碍、易激惹或暴怒、难以入睡等。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PTSD的表现也可能不同。
人面对悲伤的心理过程
每个人的生活的都会经历一些无可避免的伤痛,遭到突如其来的不幸打击、或者痛失所爱;悲伤的五个阶段是一些人在经历悲痛时的共同历程。
悲伤 (grief) 的过程分通常为五个阶段:
否认(失落) DENIAL
愤怒 ANGER
协商(迷茫) BARGAINING
沮丧(消极) DEPRESSION
接受 ACCEPTANCE
亲人离世后,如何更好的处理这个创伤?
【第一阶段:拒绝/ 否认 DENIAL】
否认是对显而易见的事物的理智和情感上拒绝,在这一阶段,悲伤的人拒绝相信或拒绝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他们试图告诉自己,生活和以前一样,没有改变。他们甚至通过重演一些过去和爱人一起进行的仪式来使自己确信生活没有变化,例如给已经不在的人倒一杯茶、急于告诉某人你遇见了一位老朋友、脑海中不断闪回过去的对话或时光,仿佛他们不曾离开。这些情况都可能发生在这一阶段里。
【第二阶段:愤怒 ANGER 】
度过了“否认”这个阶段后,人会变得愤怒,我们会通过很多方式表达这种愤怒,我们试图用对别人的愤怒,来控制自己的恐惧。比方说,家里的老人突然去世,我们可能攻击那个没有照顾好她的亲人,甚至对自己也感到愤怒(例如认为自己应当对亲人的去世负责)。比如说,自己亲人因为出了车祸离世,我们就会对那个撞人的司机,心怀愤怒。
【第三阶段:协商 BARGAINING】
这种协商(讨价还价)也许是和自身,也或者是和自己信仰的神灵(例如上帝)。通常我们会希望奉献一些东西来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例如,我们企图通过达成某项协议,来换回我们我们的爱人,回到悲剧发生以前,这只是人类希望一切如旧的表现。
【第四阶段:沮丧 DEPRESSION】
沮丧大概是所有痛失所爱的人都会经历的过程,这是五个阶段中最难度过的关口。这阶段中人会觉得疲倦、无精打采,也可能因为突然爆发的无力感而痛哭;感到生活不再有目标;感到愧疚,仿佛一切都是你的错。你可能会觉得这是对你的惩罚,无法再感受到快乐和满足,即使是从那些以往可以让你获得满足感的事物中;你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这一阶段悲伤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但如果你冒出任何想伤害自己的念头,请咨询专业意见。不要忘记保护自己!
【第五阶段:接受 ACCEPTANCE 】
当我们最终承认并屈服于事实时,我们就会接受现实。当我们到达这一阶段时,我们可以停止否认和与现实作斗争,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应对以后的日子。我们会告诉自己,虽然亲人死了,但她或者他肯定不希望我这么悲伤下去吧,我们会意识到生活还没有停止,我们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要去做。目睹亲人去世,这怕是人世间最大的苦,从你一开始没有任何选择的全部附加给你,到最后一个都不留的剥离。这等苦,怎么能要求治愈?中国人都很忌讳谈死亡这个话题,通常遇到这样的事,我们都会本能的选择回避,以为不说、不想,痛苦就会减轻一点。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我在接待过程中,跟他们聊的时候,发现他们每个人其实都很痛苦,都是心知肚明,但是同时都会为了对方好,拒绝彼此谈论此事。面临亲人离世,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悲恸,很多人会自责,觉得自己如果不……怎么样,如果……怎样,似乎能挽回某些事件的发生,他们会觉得这样的结果是自己造成的,或者即便是这样的结果,我是不是还可以做的更好?所以,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如果经历了这样的遭遇,我们要不只要告诉他们这样的一个结果,需要跟他们进行一次,甚至多次的交流,尝试让他们更多的说出自己的自责,自己的不甘,自己的懊悔,自己的不满、自己的愤怒等,让他们尽可能的去言说自己的感受和痛苦。
我们需要谈论痛苦。如果痛苦深埋在个人心底,它将会蚕食掉个人的心理支撑。我的父亲死于脑瘤已是四年半前的事情了。但如今和我88岁的母亲谈起失去我父亲这个事情时,我很惊讶地发现她还在怀疑自己:“你大概以为我早看开了吧”。她谈起失去她共度几乎六十年生命的丈夫时,依然沉浸在痛苦中,“已经四年多了,但我还是很难过。”
我很高兴可以和母亲谈起这个话题。“心灵创伤永不会消失殆尽。”我回答,“也许它会有变化,有时随着时间可以逐渐淡化,但它永不可能完全消失。你为什么会觉得你应该看开了呢?我觉得不是这么回事。”我的母亲思考着我的看法,如释重负。“我不用因为还没看开而内疚了?”她说。我们需要被理解和原谅自己。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15305020431
厦门心理咨询-官网: http://www.xmxljg.com
机构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北路世纪海湾巴黎楼19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