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青少年心理辅导:父母培导致孩子抑郁(上)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父母培导致孩子抑郁(上)
前不久一个抑郁症的朋友给我讲述了她的故事:她是重点大学的在读博士生,她说每年开学的时候是她最担心的时候:爸爸本来是抽烟的,但是为了让孩子继续上学把烟给戒了;家里比较困难,当时上初中的哥哥觉得她学习成绩比较好,主动辍学去打工给她赚取学费。她很清楚家里人为她做出的付出和牺牲,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刻苦的读书,成为家人所说的“读书人的料”,用更好的成绩来回馈家人。
学习对她来说已经不是个人的事务,而是一种道德事务。她的言语中充满了对家人深深的内疚,也充满了疲惫。回顾我们的四周,我们会发现很多家庭都存在着父母为了孩子做出许多让步和牺牲:孩子每天八点要到学校,妈妈每天五点多就要起来准备早饭,然后喊孩子起床,吃完饭后送ta去学校;父母一年到头买的新衣服一只手都数的过来,也不是说没钱,是没有这心思。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教育,父母选择孩子去最好的学校,哪怕这个学校学费高昂。无论贫富,无数的父母都曾经为孩子做出牺牲。活在牺牲氛围家的孩子,有一部分会意识到家长的辛苦,知道家人是为了让自己少吃点苦,可以安心读书,这让他们觉得生命有意义,同时家人的吃苦耐劳也能给他们以榜样,扛住生活的重担。
但另一部分孩子可能会被这种“牺牲”压的喘不过气。之前我看过网上有一个人解读“妈妈吃鱼头”的故事:妈妈吃了一辈子鱼头,孩子也以为妈妈喜欢,可妈妈临终前告诉孩子“我从来没喜欢过吃鱼头。”这句话足够孩子内疚终生。孩子会觉得,家人做出的巨大牺牲,都是被迫做出的,都“怪我”。这让他们不仅在当下难以专心学习,满足家人的期望;连长大后的内心,可能也会一片荒芜。正是这些牺牲感,困住了那些内疚的孩子。
在鱼头的故事中,如果那个母亲的快乐,真的是来自于子女吃鱼肉的快乐,她就不会觉得这叫牺牲,也不会有委屈。可是,她在临终前讲出的那句话,真正的含义是:“我一辈子都想吃鱼肉,我从来没有开心过,你看我有多爱你。”这就是父母们的牺牲感。牺牲感,一旦以父母的委屈痛苦为基石,孩子就感受不到“爱”了。被牺牲禁锢住的一家人,该如何自由地前行
这里有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1.作为父母:自己也要快乐
伊能静生下女儿小米粒后,暂时退出娱乐圈,有网友评论 :“这是每个妈妈都有的牺牲”;但伊能静反驳到:“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心甘情愿的,并没有为孩子牺牲任何东西。”“孩子没有要你牺牲什么,他要你快乐。”这正是对父母来说,做出牺牲选择前的一大重要原则:自己也要快乐。这不是要道德绑架,哪怕牺牲也要强行快乐。而是说,不必为难自己、过度牺牲。每一个子女真正想要的是父母快乐,而不是父母委屈地牺牲。
2.代际沟通:多点深度交流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知差异,是稳定存在的,即便父母自愿牺牲、感到快乐,我们依然可能会误解为“都怪我”。中国父母往往羞于表达,即便做了什么好的事情、有什么积极的感受,也不会跟子女说。但父母不跟孩子说的结果就是,孩子自己会胡思乱想。研究发现,只有沟通越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这种感知差异才会越小。深入沟通当然不是“吃饭了”“去睡觉”的简单对话;而是双方坦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的考虑是什么,我感觉怎么样……如果你对父母怀有误解式的愧疚,通过一次深入的聊天,听到爸妈的答案“我们是自愿的”“我们很快乐”,也许就能解开心结,相信“这不是我的错”。
3.作为孩子:对自己更友善
处于枷锁中的孩子,总会攻击自己“不准过得舒服”,无论自己做得多好,都会陷入自我批判。所以,自我友善,才是破局的最终关键点。自我友善,就是对自己温和、接纳、理解、关心,要相信:暂时的失败和困难,都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有情感和欲望,想过得舒服并不是什么滔天大罪。坦然地对自己好,把自己当成普通人,而不是另一个牺牲的家长或者拯救对方的神。而这三方面的建议,是建立在父母通情达理基础之上的。万一父母你无休止地进行道德绑架,甚至“吸血”,要记得:建立边界,别被过度消耗。物质上,我们当然要对家人尽赡养义务。但在心理上,我们也要建立合理的边界。家人曾经的牺牲,是为了更好的未来,而不是之后无休无止的反向牺牲。这样,牺牲就毫无意义了。
厦门市青少年心理辅导:在我看来,父母的付出,牺牲是我的累赘,是我内心愧疚的源头。我这种思想在大多数人看来,其实就是一种不负责任,一种自私。这种感觉又有多少人知道呢,一方是内心的愧疚,另一方面是恨,恨我不能改变现状……不知道这个匿名回答,写出了多少内疚孩子的心声。这篇文章,就是希望让你们看到:你不是一个人。真心希望,这样的愧疚和恨少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