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变得越来越自私?

105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孩子为何变得越来越自私?

 

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视孩子的情商教育,但是不恰当的引导方法往往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

 

主动分享的案例

 

最近,认识一个叫冉冉的四岁小女孩,她妈妈在得知我的职业后向我诉苦:“这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变得特别自我,任何东西都要霸占着,不给任何人分享,连我都不行。小时候可不这样,小时候可愿意和别人分享呢。”我听了冉冉妈妈的描述后,更详细的询问了冉冉的一些情况:冉冉从小家教比较好,父母无论带她到哪里玩,都会让她把好吃的、好玩的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一起来玩。但是每次父母没有提醒她的时候,她也没有特别主动的愿意这么做。还有几次,冉冉不想把自己的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的时候,妈妈顺势把她手里的玩具换出来给了旁边的孩子,让冉冉玩另一个。还对冉冉说:“小朋友要一起分享一起玩。”最近,冉冉却发生了变化,任何东西都会霸占着,不让任何人碰,怎么说都不行,说急了冉冉会大吼大叫,甚至哭起来。爸爸妈妈对孩子突然的变化显得非常迷茫,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甚至觉得孩子是不是到了叛逆期?实际上,冉冉这种变化与父母的引导方式有非常大的关系。孩子随着年龄的成长,逐渐发现父母教他们的东西与他们在实际中得到的结果不一致时,孩子就会开始使用自己的策略来应对问题。所以,孩子变得“自私”与单纯强制分享有非常大的关系。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够让孩子在社交中的情商力?

 

错误分享:只允许给出,不允许拿回

 

我在很多育儿中心观察过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方式,也询问过许多家长“让孩子与小伙伴分享”这件事情。大多数家长给我的答案是:父母担心孩子不合群,而且都认为分享是一种好的行为表现。所以很重视“教”会孩子分享。当我反过来问家长,当面对孩子想要的东西时,他们会怎么做?多数家长的做法是安抚自己的孩子,不要要别人的东西,或者是“回头妈妈给你买。”分享的理念不是互惠互利的吗?为什么只教孩子给出,却从不教孩子拿回?中国式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礼仪教育,却往往难以区分谦让的尺度。在孩子难以区分的幼小年纪中,虽然不情愿自己的东西给别人,但是还是会按照父母的要求来做。当孩子三岁独立上幼儿园之后,需要独自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孩子会发现父母教导的方式不能让自己舒适,所以孩子会开始发展自己的处事原则和方法。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分享过程中,不仅要在引导孩子去分享之前,有意识询问孩子可不可以分享给其他孩子;如果孩子不愿意,是什么原因不愿意这么做。当孩子想要被分享的时候,更需要父母引导孩子拿着自己的东西主动和其他孩子去交换,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孩子在不断给出和拿回的过程中会逐渐把握到人际交往的分寸和尺度。这对于孩子社交力可以有最基本的习惯建立。

 

错误引导:随时随地都必须要分享

 

有的时候家长在引导孩子分享行为的时候,会特别的刻板,为了分享而分享。过分追求分享的结果,而忽略了分享过程中孩子的感受。其实,引导孩子分享,不必随时随地都要分享。我们有次带着2岁的孩子逛商场,孩子爸爸在试衣间试衣服,营业员过来和孩子聊天,看到孩子手里拿着小零食,就问孩子:“小朋友,可不可以把你的好吃的给阿姨吃一点?”孩子看了她一眼,轻微的摇摇头。营业员不甘心,再次追问:“给阿姨吃一点吧,阿姨一会儿带你去买好吃的,好不好?”孩子这次坚定的摇摇头。然后,使劲儿拽着我出了门店。我看着营业员略显尴尬,赶忙和孩子说:“阿姨不吃你的好吃的了,你进来吧。”孩子坚决不再进店里,还转过身要求抱抱。我抱起孩子问:“你不想把你的好吃的给那个阿姨吃吗?”孩子点点头,我有问:“问什么呢?”孩子说:“我不认识她,不想给她。”我又问:“她不是答应给你买好吃的了吗?”孩子回答:“爸爸妈妈会给我买的。”我坚定的认可孩子的做法:“妈妈支持你,你做的对,不认识的人不要他的东西。如果是我,我也不愿意把我的东西随便给我不认识的人。”作为家长,不只是要引导孩子分享的行为,更需要有意识给孩子解释分享行为的一些标准。很多家长在引导孩子分享的时候,自己把这个过程替孩子完成,而这其实才是分享行为背后真正需要孩子掌握的社交技巧。

 

写在最后:如何引导孩子分享

 

主动分享是毋庸置疑的好品质,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必要培养这一品质。家长培养孩子的主动分享需要把握三个重点:

 

第一,鼓励孩子自己社交

 

当孩子想要融入一个小集体中的时候,可以鼓励孩子带着自己的玩具去和孩子们一起玩,而不是父母作为外交官去创造好一切条件。当有的孩子很胆怯的时候,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一句一句表达自己的意愿去融入集体。

 

第二,保持集体中的舒适感

 

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多询问孩子在集体中的参与感受。很多社交能力不足的孩子会在独立群体社交中处于劣势,有很强烈的不良社交体验,家长需要多多询问孩子,帮助孩子顺利度过独立社交阶段。和孩子明确群体社交的标准中,孩子自己的舒适感更重要,而不是单纯的融入集体。

 

第三,有意识的示范积极社交

 

在孩子尝试独立社交的阶段,能够有更多机会向孩子展示积极社交是如何做的,能够更有利于帮助孩子解决社交中的很多困扰问题。这就需要家长十分用心,创造各种各样不同的环境来让孩子体验和练习积极社交的方法。分享意识是积极社交的重要品质,但是强制分享就有本末倒置的风险。在鼓励孩子分享的过程中,更重视孩子的分享的感受,而不是分享结果。所有的孩子都是乐于分享的社交小能手。

 

文转自:鲍秀兰诊室的博客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15305020431

 

厦门心理咨询-官网: http://www.xmxljg.com

 

机构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北路世纪海湾巴黎楼1901室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7-18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8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