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长不大的女孩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我是个长不大的女孩
纪伯伦在《论孩子》里提到:“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虽与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也就是说,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不是支配者,孩子不是被支配者,彼此是平等的。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事物之间某种性质的联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父母和孩子之间会形成一种关系,叫做亲子关系。作为家长,要尊重亲子关系,而不是控制亲子关系。为什么要说控制关系这件事情呢?因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亲子关系中,父母总想紧紧地控制孩子,而孩子却不断地反抗,于是不断地发生冲突。比如,父母希望孩子每天按时完成作业,这个想法控制住你的思维,当你下班回到家,看到孩子的作业还没做完时,就会非常生气,对孩子发火。
亲子冲突,一开始就是源于有人想控制这个关系,但是凡是你想控制的,都会反过来控制你。这样的关系是令人痛苦的,斗争不断的。看见亲子关系,就要在关系中看清楚自己处在一个什么位置,孩子处在一个什么位置,如何使得关系平衡。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中写道:“当我在关系中放下了所有的期待和设想,不再把你视为我的目标或实现目标的对象,我就可能在某一瞬间与全然的‘你’相遇。”在亲子关系中,也是如此,父母要放下所有的设想,不再把孩子当作自己实现目标的对象,那么亲子关系的运转就会慢慢变得正常。我们时刻要记住,孩子是关系的另一头,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呢?在《少有人走过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真正的爱的唯一目标,就是促进心智的成熟,也就是从灵魂层面解放一个人,令人自由健康地成长为更好的模样。”
有个帖子一度特别火,叫做“忽然成了母亲,心里还是女孩”——我还没有准备好,可是我已经做了母亲,而我心里还是个女孩,我不知道如何做母亲,很恐惧,很担心。在当下,这一现象也并不少见,个中缘由,较为复杂;有时代背景,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体自身的原因,等等。就自我发展而言,如果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被充分看见,没有与父母亲“分离”,没能真正建构自我;那么,在心灵层面,他/她也没有获得真正的成长。荣格学派心理学学者认为,儿童的自我建立,要经历母子一体、母子分离和自性整合三个阶段。这同样适用于成年人的发展。母子一体,这一阶段,儿童和父母是融为一体的,母亲的怀抱就是儿童所有的存在。它提供了我们童年生活中最核心的原型关系,因为我们会非常安全,非常放心。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抱持是必须的;可是如果不能够分开,孩子是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
在个体发展中,与父母分离是必经过程。正是由于能够与父母分开,才能够真正看到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分离,你的自我才能发展,你自己的那个部分,才能真正地建立起来。如果没有“分离”这一阶段,父母的温暖和呵护就会变成吞噬孩子自我成长的阻力,这是危险的。而在与父母分离之后,自性的整合,或者说自我完善和整合,则会成为个体心理成长中的重要任务。如果真正的自我不能建立起来,在关系中是很难走下去的,包括,恋爱关系、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与父母“分离”,意味着心理上的独立,生活中的承担。婚姻,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因为相爱,走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家庭;在孕育新生命的过程中,自主承担起母亲及父亲的责任。如果父母过多参与到子女的小家庭中,这个家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因为只有独立完整的个体,才能独立承担起自己的生活,适应生命历程中的角色变换。
是的,做父亲是需要学习的
很多年前,申老师约鲁伊基·肇嘉(Luigi Zoja,作家,资深心理分析师,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前任主席)来到中国讲课,题目是“我们如何做父亲”。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不成为问题的问题,难道做父亲还要学习吗?难道我有了孩子不就是“父亲”了吗?难道“父亲”所表现的不就是“父性”吗?如果读鲁伊基的《父亲:历史、文化、心理的视野》,你会深切感受到:无论从社会、文化,还是心理意义来说,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都非常凸显。你不用怀疑,是的,做父亲是需要学习的,即使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父亲”,就能够承担父亲的责任,呈现父亲与父性的意义。许多心理学临床和研究结论都显示,如果父亲“不在家”,不能发挥他的作用,孩子的心理将会遭受较大的挫折、困难,网瘾、犯罪、啃老等社会退缩都会与之相关。父亲的缺失非常令人关注,尤其是对于女儿。我们发现,如果一个女生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往往和她父亲的影响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作为父亲,能不能满足孩子的内心期望,这是一个问题。
那么,孩子对“父亲”有怎样的期望与期待呢?
如果我们不曾想过,或难以获得自己的答案,可以来参考鲁伊基·肇嘉的阐述:我们的孩子不仅期望父亲表达安慰、关爱和正直,而且希望父亲是强大的,希望父亲具有能力,获得成功。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心理分析的基本原则,我们在讨论“父亲”或“父性”的时候,尽管我们讲的与现实中的父亲息息相关,但已经超越了具体的父亲本身,而是进入了父亲意象的范畴。因而,我们所寻找的,并非仅仅是个体的父亲,而是父亲的意象、父亲的意义。若是我们不能真正理解父亲的含义,那么,我们也就无法满足我们孩子的期待,尤其是内在心理上的期待。于是,理解父亲的意义是一种追寻。
心理咨询预约:0592—5515516
心理健康官网:http://www.xmxlj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