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学会感恩父母

109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孩子要学会感恩父母

 

4岁的小女孩兜兜,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一直和90后的爸爸生活在一起。在她仅有的人生印象里,“妈妈”这个人,几乎已经消失在她的记忆里。对于这件事,一直是爸爸和兜兜的敏感地带。兜兜看着人家一家三口在一起,妈妈带着孩子玩,她会停下脚步,转身呆呆地看。难倒爸爸的则是,不知道该不该在她这个年纪,就告诉她家庭状况,不知道女儿能不能理解。但是,爸爸清楚地意识到,孩子总有一天,会问他妈妈去哪里了。他需要和孩子一起,勇敢地去面对这件事。于是,在带女儿去露营时,坦诚地告诉了女儿:他和女儿共同的朋友,妈妈的存在,以及未来与妈妈的种种。这是儿童成长观察纪实真人秀节目《告诉世界我可以》中的一对父女,也是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70天带4岁女儿骑行西藏”的主角。

 

在节目中,爸爸表示:和女儿在一起,她一直在帮着我成长,我在带着她长大,我是第一次做爸爸,想把这件事做好。听了这句,心头为之一震,仿佛被什么东西扎中。仔细想一想,真的是这样。当了父母之后,许多人以为,把孩子养大成人,教育孩子懂事明礼,是我们的权利和责任。实际上,很多时候,父母在养育孩子的同时也被孩子带动成长,孩子就象上天派来督促我们成长的最佳使者。人的成长,应该是一生的功课。并不是当了父母,就可以按下暂停键的。并不是当了父母,我们就比孩子技高一筹前两天,接儿子放学时,在公共汽车上,碰到一对母子。当时,正是放学的时间点,上车时,大家都往车上挤,母子算是最后上车,挤在门边的。一上车,司机就催着让妈妈先扫“健康码”。只见妈妈身上背着孩子的书包,手里拧着自己的包,拿着手机,动作有些缓慢。孩子只是站在旁边,既不知道帮妈妈拿包,也没有扶好栏杆。司机刚一启动,车上的人随着惯性,往后一倒,孩子的头,正好碰到了车里的扶手上。大概有些疼,孩子哭了起来。

 

彼时,妈妈仿佛一团燃烧的火,被人丢了一根火柴,先是对司机骂起来,指责对方起步那么猛,撞着自己的孩子。之后,又用手去戳孩子的头,不是关心孩子是不是撞疼了,而是指责孩子:养你有什么用,看到车上这么多人,也不说帮忙提个包;天天好吃好喝供着你,连个书都读不好,次次考试,次次倒数;这么大的人,上车都不知道拉着扶手,撞死了都活该……一声声谩骂,指向的是孩子,一车的人,却也觉得刺耳。幸好,其他人都与这个妈妈无关,可怜的是那个孩子,妈妈的话,更像一把把无形的飞刀,深深地扎在他心里。只是在旁人眼里,妈妈对孩子的教导,在自己身上并没有很好地做到。淘气的孩子,的确让人心烦;成绩差的孩子,的确让人焦虑。然而,孩子唤我们一声“爸爸”、“妈妈”,这样的美好而温暖的称谓,配得上它们的,应该是同样有温度的养育。关于“养育”,应该是“养”和“育”两件事。顾名思义:养,便是给孩子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条件,让孩子的身体得以长大。育,则是需要父母终身成长的事,不是用自己失败的经历,去禁止孩子的行为,而是用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榜样。许多父母,只是做到了“养”,而未做到“育”。当父母像个孩子似的,想生气便生气,想偷懒便偷懒,却要处处要求孩子做到耳提面命:要努力、要上进;要少发脾气,多修养自己。殊不知,自己是都还是个情绪未成熟的“孩子”,又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呢?孩子很多时候就象一面镜子,镜映着我们的心,如其所是地反馈在我们面前,催人成长。孩子的内心,往往比你想象的要成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如果必须指出,成年父母比孩子强在哪里,或许就是身材比孩子高大、力量胜孩子一筹而已。若是比起其它,很多父母,有可能还真的不如孩子。《告诉世界我可以》中,有个小姑娘,在家里,每天都粘在妈妈身上,妥妥的人才挂件。哪怕喝着奶,也会一定要妈妈陪在身边,才更香。可是,小姑娘不得不面临着上幼儿园的世纪大难题。得知自己即将离开妈妈,一个人到幼儿园去面对老师和小朋友,小姑娘提前哭着闹着不要去幼儿园。终于,到了上幼儿园的那天,妈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默默祈祷,一定要顺利。殊不知,到了幼儿园后,小姑娘乖乖跟老师进了园了,一滴眼泪都没掉。入园之后,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做游戏、吃饭、聊天交友,样样皆可行,全然没有家里那样:吃个饭,都要嚎啕大哭;一会见不到妈妈,便嚷着找妈妈。当小朋友问他,待会儿妈妈是不是会接她时,她一边啃着“续杯”来的鸡腿,一边回答小朋友:是的。当小朋友再次想“扎”她的心,问她万一不来呢,她还是头也不回地答道:不来就不来呗。彼时,妈妈依然在幼儿园外面,焦虑地打转。担心孩子哭闹,害怕她一转身,孩子出来看不见她。其实,不是孩子不能独立,很多时候其实是父母舍不得割舍孩子对自己的需要。从儿童心理的角度看,孩子的成长,不需要太多的“教育”。只要把他们放在真实自然的生存环境下,孩子便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法则,或许,会因为能力不够、身体不强等原因,需要父母伸出援手,但那也只是受限于外在的弱小而已。真正的他们,比每个成年人都坚强和成熟。《三十而已》中,顾佳决定和许幻山离婚时,哭着问儿子许子言,选择爸爸,还是妈妈。刚上幼儿园的许子言,坚定地选择了爸爸,原因居然是:妈妈舍不得他,他选了爸爸,妈妈和爸爸还是会在一起。泪目之余,不得不感叹,孩子的通透。

 

原以为,他们只是吃喝玩乐、哭笑打闹,殊不知,对这世间的感情,看得最真切。只不过,他们的身体太小,能量不够,经常被人忽略。父母学会独立后,孩子才能真正成长人的成长,应该有“三次褪变的时机”:

 

第一次,是从妈妈肚子里,来到这个世界,从一个封闭的环境,来到一个开放的世界;

 

第二次,是与相爱的人,共同缔结家庭,将属于原生家庭的0.5留下,带着属于自己的0.5和另一半,去合成一个“1”。

 

第三次,则是成为父母的那一刻。

 

孩子的到来,赋予我们“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使命,给予我们指导另一个生命成长的权利,其实,也是在我们重新找到自己创造的机会。《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一书中,安心老师提到过一个案例:一位妈妈看到孩子进行一些可能会受伤的行为时,便会情不自禁地将原本的担心,变成忍不住的怒火。喜欢研究心理学的妈妈,试着去探寻自己“为什么不能跟孩子好好说话”的原因。终于,她找到的,在她的潜意识里,一直有个信念:她说了,孩子也不会听。她追根溯源,根源在于她小时候与父母的相处方式。幼年时的她,和父母交流时,父母也常常“看不见”、“听不见”,久而久之,就投射到她和孩子之间。在孩子的成长中,的确会问题百出、错误频频,但,那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必经之路。而父母需要成长的,是透过孩子,找到自己身体里的痛点,去修复伤痛,而不是继续把伤痛投射到孩子身上。《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父母不是孩子的“老师”,孩子更不是父母的“学生”。父母子女之间,最好的关系,应该是:相互成长。如同“三人行,必有我师”一般,父母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而孩子能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心理咨询预约:0592—5515516

心理健康官网:http://www.xmxljg.com

3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3-11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5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