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寄宿制利弊(上)

166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浅谈寄宿制利弊(上)

 

十几年前,我拉着女儿的小手,把一个一年级小朋友送进小学大门,当时的忐忑和喜悦到现在仍记忆犹新。今天再看湖南卫视录制的真人秀电视节目《一年级》,亦深有感慨。一方面为生命的川流不息、儿童脸上永恒的纯真而由衷感动;另一方面为人生的回环艰涩、从童年就启动的压力而心痛和忧伤。

 

《一年级》作为一个电视节目节目,具有毋庸置疑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校园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内部结构越来越纷繁复杂,但对外却隔离出越来越远的距离,呈现出相对封闭的状态。当下人们谈论教育,多是宏观视角的,哪怕是很多专门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人,也并不十分了解校园生活细节,往往以宏大语言进行概括性的表达。而对于个体来说,真正的教育不在宏大话语中,在细节中。一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而独特的受教育体,一节课、一位老师、一句话、一场活动……所有的东西都具有某种或优或劣的教育内涵,无数的细节构成完整的教育。《一年级》忠实地记录了当下小学生的校园生活状态,用镜头把我们带入校园生活,为全社会各种人群,甚至包括教育工作者本身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了解当前校园生活的机会。镜头中呈现的校园生活,表面看,是具体的人遇到的偶然事件,其实种种情境其实都是当下校园生活中最普通最普遍的现象,可以成为我们研究这个时期小学教育的最典型的案例。镜头本身不参与教育,却记录了一段真实的教育,它可以成为这个时期小学生活最珍贵的史料,留给后人。

 

《一年级》选用陈学冬和宋佳作为客串主角,去“扮演”生活老师,乍一看有些不合常理,似乎只是为了制造明星效应,提高收视率。而且这两人看起来也没经过什么严格的培训,可能只是简单地进行培训,了解了一下生活老师的职责就上岗了——事实上这符合当下校园管理的事实。当下,哪怕是小学,也是以“教学”为重,生活老师非常边缘化,入职门槛普遍较低。所以小陈老师和小花老师作为生活老师的职业水平,不在相关人群的平均水平之下,甚至可能比一般的生活老师更尽职心责,更想做好,对孩子们也确实表现出更大的耐心。

 

应该说小陈老师和小花老师自身的素质已足够胜任这个职业角色,他们在这个角色上遇到的种种困惑,表面上看是由于某些学生、某些具体的事件造成的,其实这些困惑全部来源于一个系统——大系统是病态的,个体就是无力的;小个体如果意识不到这种病态,服从于大系统,这种无力感会更强——这就是小陈老师和小花老师,乃至许许多多小学老师经常感觉要被学生逼疯,被工作整得崩溃的原因。这部节目的价值不在推广某种理念,而在忠实地记录,记录了当下小学教育的现状,让我们看到校园在给学生怎样的一种教育,教师正陷于怎样的困境,教育正在打着怎样的死结,我们的教育大系统面临着怎样严峻的任务。此处所讲的“大系统”,部分指体制,更多地指观念。让我们把视线切入《一年级》中,以具体的事例来观察这个宏大的问题。

 

一,漂亮校园掩盖的有缺陷的寄宿制生活

 

片中说“这是一所优秀的寄宿学校”,我认为“寄宿”这个大前提就有问题。看起来家境不错的一伙孩子,在年仅6岁就被送到寄宿学校,主要原因应该是家长对学校能给予的教育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个幻想应该主要是两方面的,一是上寄宿制学校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二是寄宿学校能提供比普通公立学校更好的教育。家长愿意用金钱和情感来换取的两个目标,这是当下很多人的教育价值取向,也具有代表性。但是寄宿制教育真能让这两个目标达成吗。先说第一个目标,儿童是纯粹的自然人,要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必须依循成长秩序渐次展开。孩子首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自然需求,然后才能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识和能力。而家庭的温暖,尤其母爱,是一个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如果把孩子早早和父母隔绝开来,让孩子早早上寄宿制学校,这是无视儿童的自然需求,把某种基于社会需求的设计强加到孩子头上。儿童原始情感和自然需求得不到满足,将来社会属性也难正常成长和表达。用上寄宿学校的办法来锻炼“独立能力”,这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当然,这种否定程度是随年龄增长而递减的。幼儿园和小学最不该寄宿,初中也不该,孩子到了高中阶段,寄宿制对他的负面影响会小很多,要不要寄宿,需综合各种条件来考虑,但仍然建议最好住在家里。”哪怕上一个条件差些的学校,一定要让孩子天天回家。为择“名校”而去寄宿,是非常不合算的一件事,表面上暂时能获得一些东西,但从长远看,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建议在接下来的节目中,可以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寄宿生活对儿童心理的影响,记录者本身虽然不必充当评价者,但应该客观地用镜头引导人们去观察孩子的内心,而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至于片中家长们期望的第二个目标能否达成,同样需要打个问号。下面就镜头中呈现的一些具体事例进行这部分内容的陈述和分析。

 

二, 学校教育教学生活的几个主要问题,或说应关注的几个点。

 

1,太多的纪律束缚着孩子 ,太多的竞争扰乱着孩子

 

从片子中可以看到,纪律和竞争是该校最显著的两个教育价值取向,几乎所有的管理工作都指向这样的目标。老师竭力维护的是“纪律”本身,即纪律带来的管理上的简单和表面上的赏心悦目,却忘记努力维护儿童的天性,在最大化地把自由归还给孩子这件事上没做任何努力。

 

从第一天第一件事开始,孩子们就不断地被要求安静、听话、排队、手放齐。甚至是去食堂吃饭,也要求必须排队,从矮到高排——老师这样做,仅是出于习惯,而不是教育需求——羊群不排队,也可以从这块草场移到另一块。一伙6岁的孩子,智商比羊高得多,校园也比草原小得多,根本不需要担心走失。所以经过课堂的约束后,如果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可以不列队形、形散神不散地一路打打闹闹往食堂走去,它是比排得整整齐齐往食堂走更具有“教育性”。片中所展现的校园生活以无处不在的“统一管理”作为审美标准,似乎一致和整齐才是目标,才体现教师的“作为”。这种情况在当下我国的中小学中绝非个案,是极普遍的现象,但它确实是教育中非常典型的一个认识误区。凡符合儿童习性的事做起来肯定就要容易,凡违反儿童自由意志的事肯定会制造混乱。没必要的整齐划一是反儿童天性的,所以我们看到小陈老师在如何费力不讨好地工作,他因为孩子们去吃饭前站队不好而生气,“因为你们站得不好,全部回到教室,出来重新排队”,这样的惩罚只是给双方增加了一些负担而已,对孩子们形成自觉意识没有一点好处,因为孩子们没获得自我管理的机会,只是在被操控。另外,排队要求从矮到高地排,这对于吃饭这件事又有什么意义,设想孩子们完全变得“听话”了,回回都这样排着整齐的走到食堂,是个头低的同学总在后面吃饭,还是个头高的同学总在后面,这样对孩子们公平吗?尤其是饭后回教室也要排除,这是比从教室整队走向食堂更为困难的一件事,孩子们吃完饭有先有后,那么多班级那么多人,重新整一次队真是太难了,可谓是“劳民伤财”。如果这真是学校管理的常态,校方应该反思一下这个管理细节的必要性了。吃饭排队这个环节的亮点是两个孩子比谁高那一段对话,非常精彩,从谁比谁高到宇宙比站起来的火车高,一直说到太阳、黑洞等——在没有成年人干涉的瞬间,孩子的纯真才得以见缝插针地绽放。若我们能从这种自由的瞬间发现美,就应该努力为孩子营造这样的机会,而不要处处以“管理”的名义剥夺。减少没必要的“纪律”,这就是在减少对儿童的损耗,也能大大降低教师的工作量——疲惫的教师没有好脾气,也难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思考和行动,这谁都知道。

 

从这部纪录片中看到,当下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儿童教育中对“纪律”的偏好已成为一种偏执。哪怕是让孩子们去体验,到幼儿园做小老师,活动内容也基本上是在做排队、听指挥等和纪律有关的事情。幼儿园为什么要强迫做操呢,接下来居然是上课——对小学课堂的复制,一年级的孩子们能做的就是对更小的孩子大吼大叫,要求他们安静。这导致这些“小老师”们并没有从小老师的角色上获得应有的成长体验,有的人明确表示不喜欢当小老师。他们说不出来,却能明确感觉到,这体验不是经验,而是痛苦。所以,经过这样的体验,即使孩子们从此知道自己作为学生要“听话”,不给老师添乱子,又有什么意义呢?他的“听话”是出于自我成长的需求,还是只是为了迎合老师的需要?这样促成的“听话”成果,成全的是老师的工作,还是孩子们自身的成长?

 

当下学生们的校园生活,不仅被各种“纪律”切割成碎块,更被各种竞争不断地抛入心理失衡中,校园生活总体地呈现碎片状,不断地打乱着儿童的心理秩序,使孩子们变得更闹腾,更没有规则,成人为孩子设计了太多反自然的框框,孩子就无法葆有一颗平静而纯真的心。这是全社会的一个问题,片中涉及的学校也没能走出这个怪圈。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12-28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0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