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学知识

137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浅谈心理学知识

 

一般人觉得别人生气时,就会下意识认为那个人非常可怕。

 

其实不是的,越情绪失控的人内心越有可能伴随着脆弱,无助。他们是感觉外界有伤害了,于是只能竖起防御的刺。下次当你遇到愤怒的人,或者可以换个角度去看待对方是一个受伤的人。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原则:每个人为自己产生的情绪、感受负责。发现了有些情境下的愤怒是伴随着受伤的,绝非意味着我们要去承担、拯救、负责谁的情绪。而是下次在经历亲人生气、与人争执、自己生气时,我们可以专注在愤怒背后的受伤感,内心一定是感觉缺失了什么、或者认为被冒犯了什么、或者有需求但无法直接表达。而这种察觉可以让氛围缓和下来。

 

我们遭遇到拒绝、失恋、痛苦时,总想着要想办法摆脱、解决。

 

试着静静接纳吧,接受这种感觉,接受这个局面,就是最快的恢复方式。在心里腾个空间,容纳和理解你的焦虑,你的悲伤,你的脆弱,你的恐惧。有些文化和教育通常对于负面情绪予以排斥、否认、回避,这其实让人更为消沉,因为这意味着:我连拥有自己的感觉都不能。实际上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情绪都并无对错,它们都有其出现的原因。挖掘出深藏在情绪背后的某些渴望、匮乏、需求,把注意力放在做一些新的事情,换个方式去满足。

 

为什么道理都懂却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道理只是懂了一次,脑海中已有的思维却是成千上百次的自动化意识。

 

为了让后来认同的真理植入到脑里成为新的思维,你只能一次次去加深懂得,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绝对不是读一次就顿悟,就可以从今以后都过好生活了。培养一个可见的习惯我们都明白需要重复尝试去做,培养一个摸不着的思维其实也是需要重复去尝试。所以,一时做不到,改变缓慢且反复,不用苛责自己。

 

每天花30分钟关注自我内心。

 

可以探索:“我希望自己拥有什么特质,能引起我幸福感的是什么,我最有兴趣的是什么,我在逃避什么,我在羞耻的是什么,我希望怎样对待别人,能让我满足的是什么,做了哪些事可以提升我的价值感?”你是24小时都在和自己的感受、想法、情绪呆一起的人,你理应是自己最熟悉、最亲密的朋友。而当你不厌其烦地去正视、察觉自我时,这就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加深自我了解的一些小操作:自由联想。自己写日记,发语音给自己听。把脑海里的,可能是有些一闪而过的、不愉快的,都在一个安全的氛围里写出来,毫无拘束,不用顾及逻辑,让想法一展无遗。想成为情绪的主人有个前提,先意识到,捕捉到,察觉到。写下故事。细致地记录下关于自己的经历、追溯过去,和身边人的相处关系,细节越多越好,感受越多越好。在这个记录的过程中,你会发生自己的过往生命被赋予了意义感,你也从中收获了感触,同时抒发了情感,不再那么压抑。和安心信任的人倾诉,和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倾诉等等。无论是宗教、冥想、心理学,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让人们回归自己的内心。了解自我还有个好处,你愿意耐心了解自己时,你通常也会愿意耐心了解别人。

 

在与人沟通时有几个前提。

 

无论面对任何问题,遵循着我不攻击你的为人,因为保护自己的人格是每个人的本能反应。从行为、事件、语言入手,这意味着我仍认同你这个人,我只是不认同你的某些行为。攻击性、防御性减少,双方都会更愿意静下来磨合、处理。同时尽量地保持询问。提问有太多的好处,避免了自己急于武断、批判、指责,也倾听了、尊重了别人。在决定沟通前,事先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目的、想要的结果是怎样的。思考了这个方向,我们就越可以避免卷入情绪漩涡里,问题越有可能得到解决。

 

我们都知道有好心情会让自己更好地行动,但行动同样可以反过来唤起好情绪。

 

你走路让自己抬头挺胸,思维会跟着调整为自己是个更自信的人。你每周运动3次,思维会默认为自己是个有活力的人。你一个月里又学了新的知识、又完成了一项棘手的工作任务,思维会跟着调整认为自己是个有能力的人。如果自己是个执行力、行动力差的人,通常有可能是因为这几个原因造成的:给自己压力太大。那就每件事设定的完成量越小越好,小到不用耗费什么意志力就可以完成,但在执行过程中不设上限。具体例子:一天只做5个俯卧撑,完成。咦,状态不错,那就再做多几十个也可以。旨在不会因为目标过大而自我感受挫中途放弃,同时又维持了一个持续的行动过程。怕失败,怕挫折,认为自己失败一次,做错一次,后果就会非常损失自我价值。此时可以用局外者角度去看待自己,设想如果是朋友拥有这个紧张的担忧的念头,你可能会发现存在着僵化、严苛的假定,你也会发现别人并没有那么关注你,意识到后就会消除不合理性。还没有做时就下结论认为自己一定不行,做不到,干脆不尝试。这是成长时期经历造成的负性信念有关。我们可以多提醒自己,回顾下过去曾经做过哪些成功的事,虽然有困难但也完成了,用实际的例子去驳斥脑海中这个想法。告诉自己再试试,最有效的方式一定是重新通过行动,去塑造另一种可能。而不是去一味相信过去脑海中的声音

 

我倾向于认为人类与生俱来存在着两个相处方面的需求:一是依恋他人的安心感,二是独立自我的效能感。

 

我们需要依恋他人,每当人们感觉到自己正在被无条件地看见,倾听,理解时,都会流露出安心幸福的一面。并且个体都有属于自身的局限、精力,若想生活得更好,就是承认自己需要依恋别人,与别人合作。别人也同样有这个依恋需求,想要被我们看到和对待。这本身可以是一个互相合作、互相滋养的状态。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拥有独立自我的效能感。自尊来源于一个人可以应对得了生活的冒险、挑战、有选择权、表达权,并在探索世界这个过程里体会到了属于自己独有的力量和价值。常见的压抑、低自尊、回避失败都是在对自我效能感的限制,专注于加强自身的效能感和胜任感,是一个值得为之努力的目标。倘若在过程中遇到挫折了,可以回头看看第二条。最后,希望可以对你也有点帮助

 

澄心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08-18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2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