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我们的朋友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情绪是我们的朋友
收到一个用户提问,是这样的:求问:孩子两岁,情绪控制比同龄孩子困难。一着急就犯浑,尖叫,满地打滚,让人受不了的那种。在家里可以把他关到屋里,由他叫,等情绪自然冷却。公共场合没办法,只能哄。一哄就不得了,提出来的全是不合理要求:爸爸要认错,妈妈要道歉,爷爷奶奶也要服软,全得按照他定下的规矩来。心累。这么小的孩子,讲道理也讲不通。打也打过,哄也哄过,顺着逆着都试了,实在感觉没辙。成长经历也没什么特殊情况,估计就是天生的,有什么办法吗?正好借着这个问题,谈一谈情绪管理,一个人人都知道,但并非都理解的理念。先回答具体问题:孩子闹脾气,没什么立竿见影的办法。两岁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段,熬吧。有的育儿书上叫做Terrible 2,很多人都经历过,可能是孩子正常的认知发展过程。熬过这一段就会好一些。但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为人父母的,多少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有时候真的非常煎熬。这个提问的人提到了「情绪控制」。这个词的背后,隐含了很多人对心理健康的一种追求,但它恰恰是给人们造成巨大负担的错误观念。
因为它完全搞错了关注的重点。当我们把「控制情绪」当成一种值得鼓励的能力时,它就暗示着:导致人们煎熬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是情绪。——或者说,是不受控制的情绪。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接触这种认识?倒也可以理解。因为情绪强到极点,「犯浑,尖叫,满地打滚」,不但给别人带来负面影响,也伤害自己,打破了生活的正常轨迹。远不如一个冷静平和的人可以悦人悦己。这种情况下,一个好人,一个成熟的,优秀的人,很容易被期待为是波澜不惊,没有强烈情绪起伏的。即使有了情绪,也可以用语言,用温和的态度,或者别的什么方式得体地表达一下。我们从小时候开始,就背负着这样的期待。这就是为什么医院里那么多的父母告诉孩子:「别哭,打针不疼!」但是,仔细想一想,情绪难道不是问题的表象吗?消灭了情绪,问题就解决了吗?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个新闻,某网友揭开了很多五星级酒店在卫生管理方面的黑幕,这一下捅了马蜂窝,上了很多酒店的黑名单。网友无奈地说了句话:能不能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话很直白,背后的含义却很值得琢磨。表面看它是一个常识:你把提出问题的人消灭了,问题还在。就像房间着火了,警铃大作,我们却只顾着关掉铃声,有啥用处?但我们在生活中真的经常犯这种糊涂,比如对情绪的态度。情绪就是那个警铃啊。它只是提醒我们:有一些事发生了。它是事情发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紧张,意味着危险的事物正在靠近;愤怒,来自于我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我的权益将要受到侵害;悲伤,是因为无可奈何的丧失。疼痛,是在提示我的身体某处受到了伤害。失去疼痛,一个人可能正在流血而不自知。再怎么强调这句话的重要性也不为过:情绪不是问题。不是问题。不是问题。它不一定是对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当然可能包含误解。譬如我把一根绳子看成一条蛇,我也会感到恐惧。如果定睛一看,发现它原来是一根绳子,自然免不了哑然失笑。旁观者来看,也许会说我的情绪是「没必要」的,甚至是「错」的。可就事论事地说,这里犯错的不是情绪,而是大脑的判断。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定睛一看」这个动作,并非为了消除情绪,而是为了顺应情绪,更准确地评估应对风险。应对之后,判断改正了,原来的情绪困扰也就消失了。在这一点上,你可以去看所有教情绪管理的书或者课程,无一例外都会告诉你:要更好地应对导致情绪的「事物」,而不是消灭「情绪」本身。
但也许是「情绪管理」这个名字本身就太有暗示性,又或者很多人真的只是追求表面的风平浪静,的确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好像情绪就等于全部的问题。无论这个人正在经历什么,被威胁也好,受侵害也好,忍受了委屈也好,只要把情绪搞定了就好。他只要不表现,没人提出问题,问题就可以不存在了。这不仅仅是一个育儿误区。虽然它的确常常表现在育儿方面,因为成年人相对于儿童,智识、体能、权力地位,都存在无可置疑的差异,让我们更容易坦然表达内心的暴躁:「有什么不舒服的,忍一忍!就不能懂事一点么!」但是往大了说,绝不只是在育儿领域,很多人成年后仍然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造成了很多难以弥补的遗憾。甚至可以说,它是一个基本人生态度的问题。情绪不是问题,是我们的帮手。有「情绪」的人也不是敌人,是我们的朋友。未必每个成人都理解这一点。就像这位提问的朋友,他说:「我们家的孩子情绪控制困难,尖叫,打滚,应该怎么办」。这就是他的困扰,不提孩子在情绪失控之前经历了什么,他觉得这并不重要。他只是想搞定这个孩子(在他看来,可能是「帮助」这个孩子)。如果是我,遇到同样尖叫打滚的孩子,我关心他的方向可能会完全不同。我也是真心希望能帮助他,所以我会问:
「这个孩子究竟体验到了什么?才让他那么着急,那么生气?」
从问法上看,也许只有一点点的差异。但我这些年认识到,要命的就是这一点点的差异。从这个差异出发,人们会从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径来建构这件事:是把这个人本身当成有「问题」的人,然后搞定这个人?(他的失控,他的脆弱,他的不规矩,甚至是他的先天缺陷)还是把这个人当成一个跟我们一样,在努力成长的人,我们看到他这一刻在极力应对的处境,与他共同应对?(他本身没问题,只是遇到了难处)从效果来看,前面一种问法,紧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改正他的缺点?」人们就会寻找情绪管理的办法,让这个孩子学会更好地自控,或者让身边的人更好地控制他,因为「他」是一个有缺陷的人。当中甚至有一种评价:如果持续地情绪失控,这就是一个糟糕的孩子(他的父母是糟糕的大人)。后面一种问法,跟着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帮他应对现在的困难?」有时候是直接帮他解决问题,有时候是帮助他重新评估问题的重要性(亲爱的,这不是一条蛇,只是一根绳子),还有的时候,是教他更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希望爸爸认错或是妈妈服软,在这个诉求背后,存在着哪些前因后果呢?
不妨这样告诉他:「如果你想要爸爸妈妈让步,大哭大叫是一种方法,但也可能会让他们更生气。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更有效的、谈判的方法?」你觉得呢?后一种问法,他是跟你一起解决问题的人。前一种问法,他就是问题本身。当然,我知道,讲这些的同时会遇到一种困难,提出建议本身约等于一种指责。有的人会说:「你有什么资格用这种语气教训我?好像你知道我没有帮孩子解决问题一样。——我肯定是确认过没问题,才反过来想解决他的情绪。」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当中的很大一部分,小时候也没有被好好培养这样的观念,没有被当成一起解决问题的人,更多地是被当成「问题」本身。所以我们也很难心平气和地面对另一种思路。——我们分不清:一种新的思路有多大比例是在帮我解决问题?又有多大比例是在说我不好,我是有问题的父母?我没有想说这对父母不好。他们已经尽力了,他们和他们的孩子一样筋疲力竭。他们全力以赴地对付孩子的情绪,对付一个有「问题」的孩子,用了很多无效的方法,那是因为他们也很疲倦,疲倦起来就会用看上去最快最狠的方法。越绝望,越用力。越用力也就越绝望。但绝望也不是问题,那只是一个警铃,提示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
作者:李松蔚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