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3到8岁的孩子最需要心理辅导—厦门心理咨询

为什么3到8岁的孩子最需要心理辅导—厦门心理咨询网

案例一:只肯穿黑衣的小男孩(阳阳男5岁)
  
阳阳对上幼儿园特别排斥,虽然妈妈已经狠心坚持了一年,可是阳阳至今每天会在幼儿园门前挣扎、哭闹。阳阳妈妈说,幼儿园老师都反映,阳阳在幼儿园的集体感和动手能力都不行,脾气也特别犟。最奇怪的是,这孩子从来只肯穿黑衣服,不接受其它任何颜色。
  阳阳的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儿童心理问题情况。他的种种“怪异”的行为,无非就是孩子觉得自己的意见不受重视的反应。如果家长和老师经常能主动关心他,不要把他当成“怪孩子”,而是不动声色地让他帮助大家做事情,并且暗示阳阳“你能胜任”,这一情况就会明显改善。
  所谓儿童心理问题,是指儿童在心理和行为出现了问题,但又没达到长期心理障碍的程度。一般来说,3~8岁的小朋友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大,诸如多动倾向、焦虑倾向、依赖倾向、怕输倾向等等。近年来,约有50%的儿童在这一阶段会出现类似情况,但是只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就绝不会转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但若是家长无暇顾及孩子,加上幼儿园、学校的管理不够人性化,就非常有可能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案例二:精神压力大,孩子成结巴(枫枫男7岁)
  枫枫今年二年级,在班级里他常常遭到其他孩子的“嘲笑”,就因为枫枫说话总是结结巴巴。在学校一整天,枫枫通常只说三两句话,还结结巴巴地话不成句。下课及午休时,枫枫总喜欢找个角落待着,表情窝窝囊囊的。另外,他上厕所非常频繁,一天要跑十多次。
  “不知道怎么养了这么个儿子?” 枫枫的妈妈开朗、好强,对孩子的一系列表现非常失望。据妈妈介绍,枫枫3岁以前和别的孩子一样开朗活泼,刚会说话的时候也不结巴。可是自从上了这所重点小学后,说话方面的障碍越来越大,直到结结巴巴地说不成句了,话也越来越少。
  原来,枫枫的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因为孩子的成绩一直平平,所以他们几乎从不表扬小熊。有一次放学回家后,孩子高兴地告诉妈妈:“今天我主动给……给……教室的饮……饮……水机换了水。老师表扬我了。”妈妈随口回答:“学习总不行,尽干些闲事儿有什么用?”当时小熊就蔫在那儿了。
  其实,枫枫变成结巴的“罪魁祸首” 正是父母的高压政策。长期以来,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挫伤,自信心被强烈的自卑感取代。他的结巴不是生理上的原因,而是源于过度的精神压力,让他产生了语言障碍。
  
案例三:话不投机,举着铁尺追老师(李勋男8岁)
  
李勋变成了学校的“高危人物”,要不是父母一再求情,他差点就要被学校劝退了。就在一个月前,好动调皮的李勋因为受不了语文老师的批评,与这位老师结怨。一次上课,李勋举手主动要求回答问题,但这位老师几次都没喊到他。下课后,李勋便和老师理论:“你为什么不叫我?”老师批评他不守规矩。谁知强强竟从铅笔盒里拿出一把铁尺开始追打老师……
  所谓儿童心理问题,是指儿童在心理和行为出现了问题,但又没达到长期心理障碍的程度。
  原来,李勋的父母因感情不和常吵架,伴随着拳脚相加。小时候强强会吓得大哭,渐渐对此也就麻木了,成了一声不吭的观战者。再后来,他甚至会帮助妈妈,企图与爸爸对阵。上学后,李勋和同学之间有了矛盾也不愿理论,起初能忍则忍,忍不了就动手打架。
  学校出面为李勋请来了德仁心心理机构心理学教授郭潇赢郭潇赢专家分析,这是家庭暴力导致孩子没有安全感并产生暴力倾向,属于儿童心理狂躁症
  在儿童时期,父母是他们学习和效仿的第一任人生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有强烈的暗示性。生活在矛盾频发且存在家庭暴力的环境里,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强强属于自卑儿童中“过分自我”,当自尊心自信心被打击后,挫折感上升为暴力反抗,是典型的儿童心理狂躁症

“玩手指”儿童心理辅导新办法
  “玩玩手指”,看似简单,却可以有效矫治儿童一些行为和学习障碍。
  现在为人父母的这一代家长,小时候玩的游戏很多都要自己动手、自定游戏规则,例如扔沙包、打玻璃弹子等等。但这些游戏已经逐渐被淘汰,现在小朋友的玩具都是现成的无需动手处理的,比如一按钮就能发声的电动玩具等——其实,正是这些玩具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三四岁就会写字、算术,但这个阶段最应该训练的是动作发展能力,也就是手指的操作能力等。如果没能适时发展好这种能力,将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可能导致孩子经常在家中捣乱、自控能力差、冲动等,还不懂得恰当地用语言表达自己,只会发脾气,导致进一步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
  除了以运动为主的感觉统合训练,针对已经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伤害、不愿与人交流的小朋友,还可以通过用玩偶代替现实人物表演小型戏剧的方式,帮助他们重新建立社会关系, “创伤”理解事件的意义。
  那么,儿童在生活中表现什么异常行为时,有可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征兆,需要引起家长的警惕呢?一般来说,孩子的学习情况明显变差、成绩大幅度下降,或者是孩子的人际关系大受影响,包括和其他小朋友、家人、亲人的相处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首先要和孩子进行沟通。
  但是在沟通的过程中,要谨记不要追问“为什么”,因为“为什么”之类的字眼让小孩子有受责备和责怪的意思。家长更应该和小孩像朋友一样交谈,慢慢分析原因。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还有问题,建议家长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平时,家长跟孩子好好沟通,是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最好方法。
  一般来说,对于3-8岁的儿童,每周至少要有一天是“亲子同乐日”——这一天家长要和孩子一起玩,而且要营造融洽轻松的气氛,不要变成“学习检讨会”、“家庭批判会”。而且,玩什么、到哪里玩、怎样玩之类的选择,不要一味由父母主导,要先听孩子的意思,多玩一些孩子喜欢的游戏。
来源:厦门心理咨询网


☑相关文章

时间 : 2013-07-16
标签 :
分类 : C 心理揭秘
评论 : 0条

= 14 + 13